撰文/黃瓊儀(第四屆PDC學員、2015進階課二~社會性林業學員)
老先生來自森林,他對森林的看法是充滿敬畏又務實的(手做的務實),他的森林課程是社會性林業,落於樸門設計第四區的概念。
上完四天課程,筆記中記載了各式片段,充滿不僅只針對社會性林業,還有更多對宇宙自然人生等等的思考線索,這些線索,造成回來後開始更大量的網路資料搜尋與閱讀的工作(不過我倒是很開心可以獲得線索啊!)。老先生的海報圖表很有趣,但是難解,因為一個濃縮的字詞,可能代表一件複雜的事情,或是幾十年的經驗,或是超出我們文化經驗外的事物,沒有花時間一一解說,很難進入狀況,變成僅了解表面。這是我有點抱怨的地方。
* 註:文中”老先生” 是指2015年1月旅人特別邀請到的「美國樸門永續設計運動的第一代講師與設計師」-Tom Ward
不過,老先生的思考,對事物觀點,很有趣也超越有趣,進入我們這種中年人生階段會開始思考的更深層哲理,這,引起我極大的興趣。
上完第一天課程,我記下三個重點:系統性思考/ 故事裡的生態知識 / 人類文明與土地環境的關係
我忍不住要先先說說故事的部份,因為實在太有趣了。
他說,很多口傳的故事,童話故事等等,其實都包含了很多人類的生態知識與智慧在裡面。他第一個說的是花衣吹笛手 Pied Piper 的故事。這個故事其實是講一個生態大災難,故事中的那些老鼠是種meadow mice(大概是田鼠)。老先生說人類耕種技術裡有種把淺湖泊放乾以取肥沃土壤種植的技術,作物都生長茂盛。但是把水生生態系改成農地後,環境大變化,欠缺掠食動物,沒幾年嚙齒類就大爆發,將所有作物吃光,結果是饑荒,然後小孩都死了。他說他曾見過這種驚人的場面,60年前的南奧勒岡州還發生過一次,根本數不清的鼠群就在你面前把高過人的苜蓿草堆,轉眼吃光,你就看著草堆在眼前快速的矮下去到沒有,人根本無能為力。後來,當地人都不願意談論這件事,這樣的生態災難在引進天敵掠食者後才被解決。(補充:維基百科的Pied Piper 故事:http://en.wikipedia.org/wiki/Pied_Piper_of_Hamelin)
我下課後去找他,問說,你怎樣能讀出這樣的隱藏版故事?他說是因為他曾經經歷過!而且,你要以不同的眼光、寬廣的眼光來閱讀故事,注意各種不起眼的小細節,不要太相信寫下來的故事,你要去問是誰寫下這些故事。這是他自己獨特的生態詮釋,不是從學者的書籍或論文來的。
他又提供我另外兩個故事。Rapunzal,格林童話中被關在高塔裡的長髮姑娘,迪士尼電影魔髮奇緣的原版。老先生說迪士尼沒有演出故事的前半段,故事前半段是一個女人流產多次,要求他丈夫隔壁女巫家裡取Rapunzal這種藥草,但是丈夫卻是去偷藥草被女巫逮到,女巫釋放男人的交換條件是藥草可以給他,但是他太太生出來的小孩得歸女巫所有,於是後來出生的小女孩就變成女巫的小孩,取名叫Rapunzal。女巫用很好的藥草跟食物餵養小女孩,才讓她頭髮得以長的很長。老先生說德文Rapunzal是英文的Rampion風鈴草,在歐洲傳統藥草中,剛好是治療流產用的草藥。所以這個故事是傳遞了藥草的知識。 我後來查到中文維基百科說,在1812年版本的格林童話說女孩私會王子漏餡是因為Rapunzal無意天真的問女巫為何她的衣服越來越緊(懷孕),但是1856年版本卻是問巫婆為何拉女巫上來比王子重,懷孕的細節被刪除。(http://zh.wikipedia.org/wiki/長髮姑娘)
另一個故事是安徒生童話中的野天鵝:最小的公主要為十一個被後母詛咒變成天鵝的哥哥織出十一件蕁麻編的衣服,才能解救哥哥變回人形。這個故事在北歐西歐中歐廣為流傳,格林童話也有相似的版本,只是幾個哥哥數量不同。老先生說重點不是編織蕁麻衣有多刺手與艱辛,而是蕁麻布(Nettle cloth)是一種比其他麻布都要高級的布料。甚至在丹麥國家博物館裡還有考古出土的中世紀布料,而且是從奧地利來的,顯示古代就有的長途貿易。我想,可能穿上蕁麻衣,人類感受到的幸福與舒適足以讓人脫離動物般的原始生活啊!這樣也是一種詮釋方向。我還在網路上看到現在蕁麻布料衣服的商品,看起來真不錯。(http://www.ecofashionworld.com/EcoFashion-Pulse/FLOURISHING-FIBERS.html)
接下來,想回憶一下老先生對系統的說法。
他提到,當一個系統,有太多的能量進入,就會產生鉅變,能夠處理原本能量的系統現在變得不足,於是各種力量競爭,變得混亂(Chaos),直到可以處理各種能量的新系統出現。而最微妙的是混亂的邊緣,是一種高生產力的狀態,所有事情都在軌道秩序上以最好的效率進行,但是這種狀態已經非常接近的混亂的臨界點,但是沒人知道系統何時會跨過那個臨界點?什麼時候大混亂會來臨?例如,全球化目前即瀕臨混亂邊緣,但是生產力非常高,一切看起來OK,沒人知道它何時會崩潰。
而要教育大家用整體系統而不以眼前日常事物來思考是很困難的事情,這之間的鴻溝就好像高深的物理學(如量子物理學)和基礎物理之間的一般,一般人著實很難從基礎物理一下子跳到量子物理。
我不是有清楚弄懂老先生的英文,但我想應該是這樣,從系統觀點,在全球化處於混亂邊緣的節骨眼,去重新平衡系統,relocolization是非常重要的。對樸門設計,或是所有的設計都是,他強調:好的設計都是因地制宜的。
另外,在回答同學問題時,我已經忘了問題是什麼,但是老先生提醒有三個看似同意詞,但有細微差別的重要詞彙:
conservation 指 protect something
preservation 指 holding change
restoration 指 fix something back to it’s former condition
中文大概就用用保育、保存、修復、復育來討論這三個詞彙所指涉的範圍,不過,這些細微的差異卻道盡不同的方向取徑,不管在博物館、古蹟保存、還是自然保育上,這是三種完全不同的價值觀。我恍然明白,難怪防腐劑preservative也是一樣字源,在人類文化上,用preservation顯然是是種很拘泥食古不化的作法,例如,假使我們說要保存原住民的傳統文化,但是文化是活的、是變動的,是不准它有任何改變(reservation)還是要恢復(restoration)到最原初的”純粹”狀態 ? 選擇一個字,背後就是不一樣的意識型態。
所以,或許能夠對變動保持彈性,也是一種系統性的觀點與作法。
————
隔了太久才寫下這個完結篇,但是深刻的印象歷經半年多,卻沒有絲毫減輕。每當厭倦行走都市的生活,心中總是浮現我要去山中的第五區沉潛的想法。老先生的話就又會在耳邊響起。
這是老先生對第五區的獨特詮釋。這裡必須先解釋一下什麼是第五區。
樸門農場的規劃設計中,依照日常生活與工作所需的參與強度,以住家為中心,分成五個區位來使用空間。在住家附近的小區域,設置每天需要造訪多次,使用強度高的規劃,例如一座小廚房菜園、香藥草園等等,最好隨手就可取得所需資材,這是第一區。然後依序向外是(第二區)需要集約栽培管理的農牧規劃、食物森林等等、(第三區)較粗放的農牧系統、(第四區)需要長期發展以使用的建築用林、薪炭用林、農林業等等。而第五區就是保留給自然的生態系統,當成野生動物的廊道或提供保育等。
當初上課時,覺得外國人的農場還真是大氣,以台灣地小人稠的環境,一個農場有到第三區就不錯了~還第五區勒!(先當成理想保留下來吧!我連第一區都沒有了~)(也幸好真如以前老師說的,樸門唯一的教條就是沒有教條,讓我聽到老先生對五區理論的靈活解釋)
那天,主辦單位安排學員跟著老先生,還有布農族詩人嚮導,一起漫遊瓦拉米步道。老先生與布農族作家嚮導之間的互動,無意中就激發大家滿滿是自然靈妙哲思的感動!第五區變成靈感泉泳的源頭!帶著敬意與謙卑。
以下是老先生那天重新解釋樸門五個區位的摘要:(感謝一位學員提了一個簡單的問題,得到了老先生將近半小時的回應)
————
他先以他最喜歡的量子力學開場當成比喻或隱喻說明真相與事實的相對性與模糊性~然後他說在樸門設計之中,有一到五區(Zone),但是在教樸門設計時,這樣教法卻有點問題,因為我們還有上方的空氣與腳下的土地(這些對人來說都很難研究),我們是生存在3D的空間中,所以可能要稱為第一球到第五球(Sphrere)
在第一區(球)中,是specific and local的,像堆肥箱,密集照顧的菜圃等等等,我們知道在第一球怎麼做,怎麼照顧。我們有一小塊地,我們可以做的很好。
第二區(球),我們有動物,小型果樹,我們大概每週去一次。然後是第三區(球),我們很可能一個月才去一次,有主食作物、草原、林地、牧場等等(如果很有錢地夠大就可以有第三區)。第四區(球)是社會性林業發生的地方,這裡的發生的事情是依據季節,所以我們一年才去一次,這裡所作的事情,規模很大,但是也很模糊。我們也不見得知道我們正在做的事情是到底什麼,所以我們需要傳統的生態智慧。放牧的動物可能一年經過此區一次,這一區是沒有圍離的。
而第五區(球),則是我們不太能了解的區域,我們去到那裡是去尋求靈性的成長,(you go there to try to find big),但是你得到的答案也是模糊的(量子力學的隱喻)。我們去到第五區是生態的朝聖,這是神聖的地方,是去學習的。所以第五區是一個觀察的區域,從裡面的事情去看到各種面向。你可能去高山上,或是洞穴中,你得到啟蒙的儀式,有點像阿美族的成年禮(成年禮的儀式都是在第五區裡進行)。我們必須尊重我們其實並不知道我們在第五區要做些什麼,也不應該在第五區做些什麼。(We must have big respect we do not know what we are doing in zone 5 )
所以,在家中,是小孩,我們要照顧小孩;在第二區,是工作者;在第三區,是有經驗的資深工作者,而且知道如何照管大面積的土地;
在第四區中,需要長者引導大家;在第五區,我們卻需要祖先,透過神話、詩歌與傳說等來引導我們。
所以在樸門課程中,我們通常不叫人在第五區做些什麼!因為這需要經過大量的訓練與帶著敬意去第五區。不要以為我們知道我們在那裡做什麼,也不要試圖去做什麼。其實是第五區在我們身上做了些什麼,而不是我們在第五區做什麼!
(話說其實樸門設計的終極是個哲學,就好像高深的物理到了後來也是哲學~~~~)
所以,”Stay close the home, Keep your home well, Make sure everyone is fed, Cooperate with your neighbors, Respect the hunters.”
學員續問:城市中有沒有第五區?
有,就是你不會進去的小角落。例如,樹上就是第五區,鳥巢在樹上很安全,你不會去打擾。或是有刺的樹叢,草叢…..
學員再續問:那我們也可以創造自己第五區嗎?
可以,你可以宣稱那是你的第五區。
————–
以上是老先生靈活解釋樸門的五個區位。看起來,整個中央山脈都是我的第五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