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果要活著,就需要吃飯,
而如果想要有個能遮風避雨的地方,
就會想要蓋房子,這些都是很自然的事情。
但生活在現代都市中的我們,往往以為鋼筋混泥土就是建築唯一的方式。
在專業分工的時代,我們更是從來沒有想過能靠自己和一群朋友的力量,
也許就能建造出夢想中的、和大自然共存共榮的、會呼吸的房子。
以前的人們,自己種植食物,也會自己或與他人共同搭建住所
——無論是岩壁的洞穴、茅草屋、石板屋、土埆屋、磚頭等等,
建築隨著時代不斷地演化。
如果我們能夠重新學習一些實用的生活技能,
包括種植、編織衣服,甚至是鐵工、蓋土屋、竹子屋的傳統智慧,
我們的生活是否能夠與大自然更和諧相處、不必耗費過多的能源,
也能夠讓自己的社區在災害來臨之時,有更多應變能力。
所以,我們在七月時於台南後壁舉辦了「能源教育2.0暨社區轉型工作坊」。
這次的工作坊將聚焦在「建築」這個看似艱難專業,
但其實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主題。
我們會了解在地「永安國小」的老舊校舍,
是如何蛻變成既通風又充滿綠意的省能新校舍,
而且不是靠花大錢、高科技砸出來的,
而是靠許多巧思與設計營造出來的。
同時我們也會拜訪在台南後壁的林建隆先生,
他邀請有興趣的朋友一起靠自己的雙手搭蓋一幢簡單的住屋,
而且建材直接從當地砍竹子、挖泥土。
但是技術可不簡單呢~
需邀請當地國寶級的「大木司阜」(日本時代的稱呼)廖枝德老先生,
教導前來協助的同伴們如何設計規劃、丈量尺寸、一直到傳統的「養灰」
(石頭研磨成粉,加水攪拌,糊牆乾燥又還原成石頭,牆壁防水又會呼吸的秘訣—–摘錄自「西螺藝術兵營」大地之屋網站)。
這些過程是由每週日的志工親自體驗來完成的,
而我們的短暫拜訪則是希望有一個開始,若有任何疑問也可親自請教廖師父。
註:丈篙是傳統建築的丈量方法。
💡 更多訊息請參考:
西螺藝術兵營、書籍「一心一藝」(文建會100年12月出版)
【 同場加映 】
永安國小的建築創意舉例:活化校園環保透光通風設施
只要能夠通風,就可以節省冷氣或電扇所使用的電能囉!
「這些具有藝術感的木條,可具有大學問呢!不只美化了單調的牆壁,更具有遮陽的效果,而且還能透光和通風,我們可沒忘記添加綠意喔!這些方向不ㄧ的木板和鐵網,可供植物攀爬,假以時日這裡將會有不同風貌。」(以上文字摘錄自永安國小環境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