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林雅容(原刊載於女宣雜誌2011年1月號)
猶記得多年前從家鄉來到台北唸書時,對於台北城除了「大」的印象外,就是「灰」。灰撲撲的建築,灰撲撲的地景,灰撲撲的天空,讓我這個初來乍到的「庄腳人」不太適應,總是動不動就感到沮喪。
只有在夜深人靜、塵囂落定之時,在窗口吹著蟾蜍山上落下的風,聞著泥土和草木的芳香,心情才會稍許平靜。今天,像我一樣移居到城市裡工作或讀書的人越來越多了,全世界約有一半的人口都居住在都市裡,追尋著都市裡的機會、享受著都市的便利,卻也需要忍受都市的擁擠、污染和壓抑。
都市化離間了人與自然
在十八世紀中工業革命之前,人們因為需要仰賴土地生產食物維生,所以世界上大部分人口都生活在鄉間,都市僅有商人和工匠等少數族群居住。然而在工業革命之後,工商業蓬勃生長的都市,開始提供大量的工作機會,鄉村人口逐漸移居城市,造成都市大幅擴張。全球已有半數的人口居住在都市裡。都市人也不再種植自己所需的食物,大部分食物仍然在鄉間生產,再運輸到城市裡來。現代城市除了無法自給自足,需要仰賴運輸來補充資源和移送廢棄物之外,其實也流失了許多讓我們的環境更優質,生活更健康,且心靈更充足的重要元素。為了增加土地使用的效率,我們驅逐了綠意;為了擴大建築空間,我們遮蔽了陽光;因為汲汲營營於每日生活,我們毫無所覺也毫不在意身邊的水和能源從何而來與往哪兒去。
人原本就生於自然,心靈深處總是想觸摸泥土和花草樹木,總是有親近自然的渴望。這就是為什麼假日期間,即使注定遭受塞車之苦,都市人總忍不住紛紛逃離都市叢林奔向戶外,享受讓綠意圍繞、讓微風輕拂的感受。終於在這幾年,全球各地城市的綠色意識開始覺醒,城市人開始發覺,直接將自然帶回都市,不但可以讓身心靈獲得舒緩與滋潤,也讓都市裡的生活更有效率多了,於是,各種都市革命紛紛興起。
新‧都市革命
這天秋日一大早,有一群人個個扛著鋤頭、拿著圓鍬,再人手一袋廚餘,出現在羅斯福路熙來攘往的路邊。對應馬路上衣著光鮮的上班人潮,農人裝扮似的這群人,在辦公大廈車水馬龍之間顯得突兀。不一會兒,這些「農人」舉起圓鍬和鋤頭,開始墾殖起馬路邊一塊空地,這副情景從也沒出現在繁囂的台北市中心,衣著光鮮路過的上班族們,忍不住紛紛回頭駐足張望著。
這是大地旅人環境工作室帶領文山社大的學員們,以綠色植物光復城市的一項行動,是繼天母農訓中心大門、館前路台博館門口和二二八公園之後,另一個模擬自然植物生態所營造的可食地景。這些綠點最大的特色是每一種植物的設計都有其特別的功能,大部分都是可食的,包括萵苣、蘿蔔等蔬菜和薄荷、迷迭香等香草,其他開花植物則是擔任吸引授粉動物和增加美感的角色。另外園圃的規劃則是學習大自然中植物生態的模式,以間種、多層次和容易照顧的原則安排每株植物的位置。
這些模仿自然生態所創造出來的可食地景,乍看之下彷若野生植被,細細觀察其實蘊含萬千生態,並能提供許多服務。除了直接在城市中生產部分食物,縮短食物里程之外,城市裡的其他問題,包括氣候悶熱、空氣污染、生態貧瘠、能源消耗、人際疏離等等,其實只要多些植物都能解決。以氣候悶熱為例,在台灣城市裡,大概沒有人會否認夏天的溽熱是多麼得磨人難耐,石油文化所造成的氣候變遷,加上高度水泥化的熱島效應,更讓整個城市悶熱不透氣,都市人只好鎮日躲在冷氣房中巴望著酷暑快快離去。然而,植物卻能幫我們解決這個問題,只要善用最原始的太陽能板—「綠葉」來攫取陽光,植物吸收了太陽的能量之後,茁壯生長,不但擴大了城市中的遮蔭,透過綠葉的蒸散作用,也能增加對流,讓熱氣更容易逸散。我常常在夏日經過大安森林公園,無論白天或晚上,公園周邊總逸散著一股宜人的涼意,和鄰近少有樹木的街道上相比,溫度真是有天壤之別。
面對未來 我們的城市需要轉型運動
姑且不論這個世界是否在2012年就會結束,我們的地球正面臨重大危機已是不爭的事實: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只增不減,城市夏天的溫度也屢創新高,每年新型氣候災害不斷出現,突如其來的暴雨或酷熱總叫人措手不及。但是,在今日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是有史以來最短的時刻,人們之間的漠然卻也隨著高度都市化而日趨嚴重,面對未來,我們缺乏應變的自覺與能力。
覺察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英國人勞伯.霍普金斯(Rob Hopkins)發起了城鎮轉型運動,他認為現代都市無法面臨未來氣候變遷和能源危機的挑戰,唯有透過改變,我們才有機會在未來的危機中生存。這些改變包括都市農耕、能源減量、在地經濟,和重新找回傳統智慧等等,透過這些方式,一個都市、城鎮或社區可以建立自我支持的系統,以因應氣候變遷與能源短缺的未來。而這些方式,其實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做到的。
以都市農耕為例,即使我們的城市已經無法重新設計,但是我們仍然有機會一點一滴改變它。雖然大部分小市民們較無機會參與都市中大規模的改變,但是我們可以從自家庭院、自家陽台、街坊角落,以及任何你發覺到的小空地開始種植食物,營造可食地景。有更多城市居民的參與,我們可以創造多如繁星的小小綠點,綠點串成綠帶,綠帶形成綠面,因此為城市改頭換面。想像我們的城市中佈滿香草園,街角的綠籬可以採摘百香果,家戶陽台可以收成季節蔬菜。比起現在總是讓人起不了接近慾望的景觀植物,這樣的城市風景,是不是豐富、有趣又實用多了?
不過,在都市陽台或街角所生產食物數量和多樣性可能無法真的維持一個家庭生活所需,此時可以嘗試建立社區資源網絡,如果陳媽媽陽台種了許多川七,也可以和在頂樓中絲瓜的楊伯伯交換,一個社區的人家可以分別種植多種作物,以互通有無的方式來滿足所需。即使無法供應足夠的食物,至少這個社區已經有部分自我支持的能力。
這樣的社區資源網絡也可以擴大囊括食物以外的資源。當我們在台北市錦安里推動生態綠化專案時,曾經請參加的社區居民各自提出自己的專長,以及需要的幫忙,最後學員們發現,隔壁鄰居其實都是臥虎藏龍,張叔叔本來就很擅長園藝,陳先生人非常懂電腦,李媽媽則是縫紉很厲害,許伯伯的巧手就很會修復水電、做做小工。許多生活中的種種需求,原來只要隔壁鄰居幫個忙,就不需要大費周章花錢找人來處理。一個社區其實就可以從調查社區內的人才開始,尋訪社區內的「專業」人士,舉凡理髮、打掃、烹飪、園藝、顧小孩、教英文、修電腦等,建立自己社區的人才資料庫,並將這樣的訊息提供給全社區的居民,讓居民之間以務易務,互通有無,也是強化社區韌性的一種方式,更能活絡社區、增進情感。在以社區貨幣聞名的美國威斯康辛州麥迪遜市(Madison),就有一位水電工無償幫理髮店修理電器十年,而換取這十年間免費理髮的服務,成為社區內津津樂道的佳話。
轉型運動從一棵小植物開始
我所見過的都市農園,都是很有趣的地方。一個原本只有在超市內出現的紫色茄子,在馬路邊的綠色枝枒上冒出來了,旁邊還裝飾著一串紅紅的小蕃茄;蝴蝶開合著翅膀在綠葉間翩翩飛舞,有時候也會有小蚱蜢從草叢裡跳出來。這樣饒富趣味的景象總是吸引大大小小駐足欣賞,可見人與自然的連結是緊密的。所以,何不就從你家的陽台開始?種下一株小苗,觀察它的生長,感受它的茁壯。它會改變屋裡的氛圍,也將影響整個大世界。
在城市裡用盆栽種植,不用施肥也不需澆太多水,也能讓你的植物頭好壯壯喔!大地旅人在此向大家介紹厚土種植法,這樣的種植方法,可以盡可能地保持土壤的濕潤,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還能夠減少雜草的生長,一舉數得!
步驟一、將露出土壤的雜草剪下,留下雜草的根在土壤裡。
步驟二、剪下雜草後,在土壤上放一層有機質(廚餘果皮等)並澆水。
步驟三、在有機質層上方蓋上一層防光層,如瓦楞紙、香蕉葉、姑婆芋等。
步驟四、瓦楞紙上再蓋一層好的土壤或培養土。
步驟五、接著在土壤上覆蓋一層五公分以上的覆蓋物,如塌塌米、落葉或米糠。
步驟六、最後在覆蓋物中挖一個洞,用刀子戳破瓦楞紙(防光層),把一手的肥土放在洞裡,最後再將植物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