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綠色鄉愁為都市帶來新契機 ─ 寫在2007世界環境日前夕
2000年春天,正當陽明山上桃色山櫻花與粉紅吉野櫻開地燦爛的時節,為了讓我先生有塊地學習有機種植與永續栽培,我們決定離開住有數千人的社區,移居陽明山區一個僻靜小山谷中的簡陋農舍。記得搬去的第一個晚上,睡覺的時候靜得令人詫異,連房子內某個角落的小昆蟲在清理觸角的聲音似乎都聽的到;向窗外望去,山谷中一片漆黑,伸手不見五指;然而,隨著時間流逝,小村子、甚至僻靜的山谷卻也漸漸變了調。
某些生態哲學家認為,人類有親自然性。和許多人一樣,十年來我們夫妻兩人也有一個近年來頗為流行的夢想,就是擁有一塊自己的地,種菜、養雞……盡可能在有限的資源中,學習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我也偶有機會與友人坐在山林間舒適的咖啡館喝著花草茶,心中想著:「好美,真是一種享受!」
回歸田園的綠色風潮興起,卻也讓我在五年多的時間內,見證了山林的變化。每年,我們居住的小村子都會搬來新的鄰居,當一塊肥沃的農地賣給了都市人,小村子就少了一個充滿智慧的老農夫、少了許多生產食物的土地;當都市人蓋起「農舍」,小村子就少了一片林子,多了一大片水泥,好讓轎車可以一路開到家門口,還有車庫可以遮風避雨。當三四層樓高的豪華農舍越來越多,就需要在漆黑的小村子中裝上更多的路燈,好把小村子映照地像都市人習慣的一樣明亮。這些多半週末才上來度假的新鄰居們都說:「我們嚮往田園生活。」
看著山林的變化,對於「擁有一塊地」的夢想,在我心中漸漸出現了拉扯的聲音──回歸田園的風潮,是不是一種「美國夢」下的綠色鄉愁?雖然一直認為,沒有人能真正「擁有」土地,但如果我們真的以世俗的模式擁有了一塊土地,我們會怎麼對待它?我們有沒有法子像女農阿寶、穀東俱樂部的青松一樣,為了照顧土地,而回歸田園?還是,我們會像過去山居生活所看到的新鄰居一樣,把都市生活搬到山林間?
看到政府鼓勵休耕迫使農民紛紛將土地拋售給炒作土地的商人,我看到台灣肥美的農田與農業隨著老農民日漸凋零,某些地區真可以用「農亡」來形容。然而,另一方面,我也看到許多(當然,非全數)都市人因為受到樂活、綠色風潮影響,嚮往田園生活而紛紛買下農地蓋起別墅,我常常在想,是環境教育推動有成嗎?還是不夠深化?離開都市是追求田園、綠色生活的唯一途徑嗎?
世界各國著名的大都市過去都循著一個趨勢發展:市中心因為污染、擁擠,使得有錢的人移往郊區享受更乾淨的空氣、水質以及更廣闊的空間。當搬到郊區的人越多,郊區又變成新都市,於是都市持續擴張的現象日漸演變成全球重要的環境問題。有足夠經濟能力的人,可以離開都市,再造一窟,而一輩子辛苦養家的人,就只能選擇自嘲自己是「蟑螂命」繼續躲在環境惡劣的都市中受苦?這是都市平民的宿命嗎?我想著想著,有ㄧ天,忽然想通了:
「用綠色風潮光復都市」。
「我們何不努力讓都市變好、更適宜人居呢」?
「我們何不改造都市,讓都市也具備某些農村可提供的功能,可以生產一些食物、可以容易聽到昆蟲、鳥兒振翅、歌唱的聲音」?
「我們何不讓都市也成為自給自足的夢土,能夠產生自給的能源,管理自己的水資源」?
「我們何不讓都市綠帶隨處串連,讓鳥兒在空中飛行鳥瞰都市的時候,有數不清的屋頂綠地可以停歇」?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用綠色風潮光復都市」的想法,事實上也與今年最「熱」的話題「全球暖化」脫不了關係。著名的美國時代雜誌5月號提出了「五十一件對抗全球暖化的行動」,其中一項,正呼應了我光復都市的想法。該雜誌提出「回歸都市」的呼籲,原因是既有都市已經有建立較為完善的大眾運輸系統與較高的生活機能軟硬體建設,若妥善運用,其能源使用的效益比起郊區高出許多呢!
如果你並非有志從事農耕,照顧土地,但曾有「買農地、蓋房子」的念頭,或許此刻就是重新思考的契機。也許,你會成為「用綠色風潮光復都市」的大功臣!
讓綠色鄉愁為都市帶來新契機 ─ 寫在2007世界環境日前夕
2000年春天,正當陽明山上桃色山櫻花與粉紅吉野櫻開地燦爛的時節,為了讓我先生有塊地學習有機種植與永續栽培,我們決定離開住有數千人的社區,移居陽明山區一個僻靜小山谷中的簡陋農舍。記得搬去的第一個晚上,睡覺的時候靜得令人詫異,連房子內某個角落的小昆蟲在清理觸角的聲音似乎都聽的到;向窗外望去,山谷中一片漆黑,伸手不見五指;然而,隨著時間流逝,小村子、甚至僻靜的山谷卻也漸漸變了調。
某些生態哲學家認為,人類有親自然性。和許多人一樣,十年來我們夫妻兩人也有一個近年來頗為流行的夢想,就是擁有一塊自己的地,種菜、養雞……盡可能在有限的資源中,學習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我也偶有機會與友人坐在山林間舒適的咖啡館喝著花草茶,心中想著:「好美,真是一種享受!」
回歸田園的綠色風潮興起,卻也讓我在五年多的時間內,見證了山林的變化。每年,我們居住的小村子都會搬來新的鄰居,當一塊肥沃的農地賣給了都市人,小村子就少了一個充滿智慧的老農夫、少了許多生產食物的土地;當都市人蓋起「農舍」,小村子就少了一片林子,多了一大片水泥,好讓轎車可以一路開到家門口,還有車庫可以遮風避雨。當三四層樓高的豪華農舍越來越多,就需要在漆黑的小村子中裝上更多的路燈,好把小村子映照地像都市人習慣的一樣明亮。這些多半週末才上來度假的新鄰居們都說:「我們嚮往田園生活。」
看著山林的變化,對於「擁有一塊地」的夢想,在我心中漸漸出現了拉扯的聲音──回歸田園的風潮,是不是一種「美國夢」下的綠色鄉愁?雖然一直認為,沒有人能真正「擁有」土地,但如果我們真的以世俗的模式擁有了一塊土地,我們會怎麼對待它?我們有沒有法子像女農阿寶、穀東俱樂部的青松一樣,為了照顧土地,而回歸田園?還是,我們會像過去山居生活所看到的新鄰居一樣,把都市生活搬到山林間?
看到政府鼓勵休耕迫使農民紛紛將土地拋售給炒作土地的商人,我看到台灣肥美的農田與農業隨著老農民日漸凋零,某些地區真可以用「農亡」來形容。然而,另一方面,我也看到許多(當然,非全數)都市人因為受到樂活、綠色風潮影響,嚮往田園生活而紛紛買下農地蓋起別墅,我常常在想,是環境教育推動有成嗎?還是不夠深化?離開都市是追求田園、綠色生活的唯一途徑嗎?
世界各國著名的大都市過去都循著一個趨勢發展:市中心因為污染、擁擠,使得有錢的人移往郊區享受更乾淨的空氣、水質以及更廣闊的空間。當搬到郊區的人越多,郊區又變成新都市,於是都市持續擴張的現象日漸演變成全球重要的環境問題。有足夠經濟能力的人,可以離開都市,再造一窟,而一輩子辛苦養家的人,就只能選擇自嘲自己是「蟑螂命」繼續躲在環境惡劣的都市中受苦?這是都市平民的宿命嗎?我想著想著,有ㄧ天,忽然想通了:
「用綠色風潮光復都市」。
「我們何不努力讓都市變好、更適宜人居呢」?
「我們何不改造都市,讓都市也具備某些農村可提供的功能,可以生產一些食物、可以容易聽到昆蟲、鳥兒振翅、歌唱的聲音」?
「我們何不讓都市也成為自給自足的夢土,能夠產生自給的能源,管理自己的水資源」?
「我們何不讓都市綠帶隨處串連,讓鳥兒在空中飛行鳥瞰都市的時候,有數不清的屋頂綠地可以停歇」?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用綠色風潮光復都市」的想法,事實上也與今年最「熱」的話題「全球暖化」脫不了關係。著名的美國時代雜誌5月號提出了「五十一件對抗全球暖化的行動」,其中一項,正呼應了我光復都市的想法。該雜誌提出「回歸都市」的呼籲,原因是既有都市已經有建立較為完善的大眾運輸系統與較高的生活機能軟硬體建設,若妥善運用,其能源使用的效益比起郊區高出許多呢!
如果你並非有志從事農耕,照顧土地,但曾有「買農地、蓋房子」的念頭,或許此刻就是重新思考的契機。也許,你會成為「用綠色風潮光復都市」的大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