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佳是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的畢業生,碩士論文口試後她就來到台東大地旅人建置中的樸門小基地實習。剛來的時候,我這位研究所學妹就跟許多在都市住久的研究生沒差太多,舉止之間隱隱露出與鄉村稍稍不融入的氣質。但漸漸地,我覺得允佳的潛力被開發了,拿起工具已經沒有陌生感,她更踏踏實實地展露出允文允武的氣息了。
跟大家分享來自允佳的一封信~
+++++++++
Dear Peter和慧儀:
我已經從蘭嶼回來,準備要開始做翻譯的工作,蘭嶼很有趣,很想跟你們分享,不過回想起前三個月的實習,我想應該先把心得寫下來,也可以給你們一些回饋。
三月份期間我翻譯了一位生態教育學者(Chet Bowers)的文章,他一直強調人類文化中很重要的傳承機制是師徒制(mentorship),而數位科技發展正威脅這種世代傳承的傳統,大家都用手機上網查知識,反而不重視讓有經驗的人去帶新手。這個觀點讓我在實習期間有很多反思,所以我特別喜歡一對一指導的時間,像是Peter教我怎麼使用電鑽和電鋸、怎麼灑田菁的種子,還有慧儀教我如何為南瓜授粉、如何育苗,還有如何起火。雖然現在用google查什麼都很方便,但是由前輩帶著做事情可以學到的不只是知識,我也透過這些互動的機會,思考自己的價值觀和態度,以及學習在沒有方法的時候,摸索出自己的方法。所以很感謝你們提供這個環境,而且花時間帶年輕人學習。
我覺得Peter很在意實習生想學什麼,還有他們到底學到了什麼,以下就多用一點篇幅談這個主題;在我離開前幾天剛好跟Frank交接,也跟他聊了聊他實習的那八個月究竟學到什麼,我發現在這裡實習的重點之一,是找出自己最關切的是什麼。Frank很明顯受到動物的吸引,雖然我只跟他相處幾天,已經可以看出他的喜好跟才能都適合照顧動物。我則發現自己最在乎「不要浪費資源」這件事,會特別想要試試看修理或改造壞掉的東西,如果真的修不好了,也會樂意花很多時間去思考,怎麼把這個東西用在其他地方。
允佳參與了旅人@2015宜蘭綠色博覽會「可食地景」展區雨水收集系統及高效能土窯搭建等。
旅人鴨米休耕之際,改試種小麥,因為發芽階段遇到乾旱,他們的成長進度差異頗大。且因為小麥不算台灣傳統農作物,手工收麥後,後續處理也是一大挑戰! 首先,我們將失去馬達的風鼓機接到腳踏車上,以動力轉動風扇篩選殼與種子,由於沒有打榖機,因此參考網路上的創意打榖法,將鐵鍊鎖在電鑽上面,用五加侖的塑膠桶來打小麥,比純手工快一些。(如果有其他創意方法,歡迎與我們分享唷~)
這也是為什麼我最喜歡的樸門原則就是「把問題視為資源」。我們用破掉的漁網來覆蓋剛種好的玉米,或是從路邊撿椰子回來餵鴨子,都讓我感慨如果能早點在生活各種角落發揮一些創意,就不需要丟棄那麼多又買進那麼多東西了。事實上,實習期間我有到新竹一趟,有鑑於五月開始我要住在新竹,就開始在新竹街頭到處找廢棄的腳踏車,我現在有自信能把車修到可以騎,也就可以減少浪費一項資源──結果還真的有找到,只是還要觀察是不是確實已經沒人要了,所以暫時不敢撿回家。
允佳將Peter從路邊撿回的報廢腳踏車,及基地舊有、將報廢的腳踏車動了換心手術,截長補短,成功拼裝成一輛「新車」!
不過雖然最喜歡的是修理東西,照顧菜園也給我很多樂趣,而且似乎是短期比較容易繼續實作的項目。看到我在三月初種下去的菜苗,現在長得那麼漂亮,心裡確實會很有成就感。相對的,看到同時種下去的菜苗中,有些始終沒有長大,也會讓我不斷想追問為什麼,明明我給每一區的菜苗同樣照顧,為什麼只有某個角落的長得特別好(或特別差),難道只相隔一小段距離的土壤,養份含量真的差那麼多嗎?想到這裡就會想測驗看看不同的種法會又什麼結果,也會想知道Peter說的生物碳,究竟該怎麼運用會有效果?可惜在離開這樣的場地之後,我可能不容易再找到那麼大的空間做測試和觀察,只能在小陽台用盆栽練習了!
說到實作,我覺得這正是在這裡實習最大的好處。雖然每個實習生的背景不同,我還是覺得台灣孩子的共同經歷就是很少需要動手做,家境越好的孩子越是如此,除了因為城市生活機能太便利,父母的觀念也會認為技術不如知識重要,不太會鼓勵小孩自己操作或製作什麼東西。但是這三個月的實習卻能讓我儘量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要吃蛋就自己照顧雞、要喝水就自己升火煮水、要騎車就自己拼裝一台…,我覺得自己從這樣的生活經驗中,慢慢有了不依賴現代工業也能生存的自信,而且追求的能力也跟以往不同;我想從今以後,我會更積極去學習怎麼製作我需要的東西,減少複雜的需求。以前我只是很會從書本中累積知識,現在開始覺得我也有實作的潛力──所以可以說,經過這三個月,我對自己的認識也不太一樣了。
那麼總結來說,在這裡實習的意義是什麼呢?也許每個實習生在開始實習之前都會有一些自己的agenda,但最後那個大目標,還是讓人在一個多樣而親近自然的環境中,多嘗試不同的主題,找尋自己最需要和最適合發展的項目吧!(這是假設每個實習生都很認真的想學些什麼的情況,我也不知道實習生到底有多少種類型…)此外我也在想,如果同時有3-4個人一起實習,有沒有什麼減輕指導者負擔的方法?當然最好的方法還是不要一次有這麼多人,不過如果因為人情難卻等等因素,一次有許多年輕人一起實習時,可能可以讓他們共同完成一個project,需要花時間討論和合作,最後要有一個共同的作品,應該也會學到很多東西!(不過一切好像都要看基地當時的狀況而定,所以也很難說。)
最後我想跟Peter分享一句中文詩句,當我聽到甘蔗的dynamic accumulation作用時,忽然想起兩句詩,很適合用來解釋這個效果:「落紅本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凋謝的花葉本來已經沒什麼可欣賞的,卻會化做春天泥土裡的養份,讓明年的花開得更好)。這兩句詩也有人引伸為教育下一代的意思,但不論如何,我覺得在樸門的田裡,好像總是可以看到「化作春泥更護花」的例子,所以就送給兩位。
希望你們回程一切順利平安!下次我再到台東拜訪你們,也看看種下去的東西什麼時候會長大~
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