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門永續設計實習分享】自然建築 vs. 水泥建築

最近時常聽老師們說和建築有關的事情,位於高地那蓋的阿牛村,造工細膩工時之久,外國媒體也有報導阿牛村建築的美麗。

早期的台灣建築有各式各樣的傳統建材,例如土厝、竹子、紅磚、樹、牡蠣殼等…….不難發現一個區域的建築形式會受到當地資源的限制,而形成了在地的傳統建築,我會覺得有趣的地方是,通常這樣的建築同時適應在地的氣候條件,因為建材也是土生土長,讓資材的特性發揮到極致,並且它是可以百分之百回收的材料,整個建造過程可以循環再利用,這是良好的典範,但是現在這些傳統技藝大部分都被鋼筋水泥鐵皮所取代,造就了現在許許多多的水泥房子出現。

粘土與稻草手作的小矮牆

水泥、鋼筋、鐵皮的資材,讓台灣許多地方蓋起密集的水泥房子、鐵皮房屋,水泥、鋼筋、鐵皮的建材,擁有建置速度、量化資材、快速加工,造價工時相對低廉的優勢,但資材的永續、在地智慧的傳承、生活態度的改變等,我所實際在周遭生活看見的,是水泥、鋼筋、鐵皮占99%,實在很少見著傳統建築,並見到每間房子在拆除後所有的建材除了鋼架構、鐵皮以外,水泥是最耗能又最無法有效回收的產物,如果用永續的角度去思考,我認為傳統建築的價值在於傳承後可以延續好幾代的長遠性。

表面溫潤的自然椅子

自然建築相對較永續於水泥建築,但就樸門把問題當作轉機來解決的概念,台灣多數的建築都不是自然建築,那就把現在水泥建築綠化、加上水資源回收、排水系統自然循環過濾等,能夠強化建築的永續,我認為較實際能解決社會上建築高耗能的問題。

所以我想水資源回收、盆栽種植、屋頂綠化、西曬牆面遮蔽植物、堆肥廁所,都會是現在我可以去學習的技能,這是現在實際能解決問題的技術,或許更能朝自己想要做的事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