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dangdang」的初體驗
沿著湛藍的太平洋一路往南,東海岸還是記憶中那般美好,初到台東火車站,被眼前黑壓壓的人群嚇到了,正值夏日時令,只見人手一盒大尺寸的釋迦,甜美碩大的果實令人垂涎,連我都忍不住多看幾眼,但有多少人知道它們是如何被生產的?坐著公車經過緊捱著太平洋的濱海線,壯闊的太平洋和連綿的沙灘,除了椰影婆娑外,還有海岸邊上一片片乾草枯黃的釋迦田,噴了除草劑的田內,除了釋迦樹外毫無生機,一畦畦的田地中,零星的雜草還能露出頭來,小生物大概就無一倖免了,果樹下也被灑了大量鉀肥增加甜度,生產出一顆顆飽滿的果粒的同時,犧牲的代價更大:農人和消費者的健康、樹林的小生物、還有地力盡失的土壤。集約化的農業生產和消費者的購買習慣,成了破壞土地和生物多樣性的兇手,如此惡性循環,台灣的農田將漸漸失去活力,淪為單純生產農作的工廠。
使用除草劑的釋迦田 | 樸門設計充滿生機的田地 |
約一年多前,前後看過好幾次「向大自然學設計」這本書,也對實踐樸門生活相當感興趣,初步了解樸門永續設計,書中提到很多關於樸門的原則和某些可具體呈現的方式,邊看邊想像,如果城市中處處都是充滿生產力的可食地景,而非純粹造園景觀,試想眼前的香蕉、木瓜隨手可摘,社區內的庭園種滿可入菜的食物。吃飯時間一到,媽媽們在門口摘點九層塔和青蔥,炒出一道道香味四溢的佳餚,那樣的社會一定十分美好。其實在英國就有一個不起眼的小鎮Todmorden正在提倡一個計畫「Incredible Edible Todmorden」,成功號召居民動起來,家家戶戶種植香草花園,公共區域的水果,路過的人都可以摘來吃,成功改造小鎮的例子傳到全世界,也吸引許多國際旅客特地前來參觀,居民也組織起導覽隊,走過每位小農的農園,吃著隨手可摘的當地蔬菜,社區透過接觸土壤和保護耕地,連結彼此間的感情,這是非常成功的社區案例。
反觀台灣,這樣的生活也非遙不可及,早期農業時代,人們聰明的運用生活周遭的資源:種滿番薯和各式菜葉的家庭菜園,放養的雞隻在田中扒土,大黃牛除了犁田之外,排泄物也成了堆肥的最佳材料,取材當地植物編織而成的竹籃、蓑衣、茅草屋頂,常民文化中包含尊重天地的想法,農民敬天愛物,祈求來年五穀豐收,依照四時節氣種植合適的作物,人們也習慣食用當季蔬果,很多觀念都和樸門的原則不謀而合。台灣本身的地質條件與地理位置,面對大環境氣候變遷特別容易遭致災害,旱澇頻傳的二十一世紀,糧食自給率僅百分之三十的台灣,是必須思考能因應環境變化的農產模式了!
從台東市搭車約四十分鐘車程,來到位於興昌村的Peter和慧儀老師的家,和一般的家不同,前院有一大片可遮蔭的百香果,側面狹長的庭園也種了可遮蔭的爬藤植物,走到的另一側就是食物花園,裏頭種滿秋葵、九層塔、蘆筍、刈菜等植物,此外還有堆肥、輪胎水池等,小小的花園充滿生機,扒開土一看,裏頭又是另一個小世界,蚯蚓、馬陸、鼠婦各種小生物幫忙製造植物所需的肥料,牠們是守護土壤健康的小園丁,在樸門的農園裡必須學會和大自然合作,讓大自然做工,加上適當的管理,植物自然長的碩大又健康。後來到了大地旅人位於南八里的Kadangdang永續生態教育園區,kadangdang是鄰近的南八里溪的阿美族語,雖然還在建置中,整個園區內看不到裸露的表土,反倒是雜草遍布,乍看之下會以為是沒有管理的田地,其實內藏許多玄機。一圈圈的香蕉,中間投進了許多椰殼、樹枝等有機質,Peter說:「這是香蕉圈,香蕉可以承受許多養分、黑水,也會分解製造很多好土壤,是很好的植物。」土地邊界種了一些防風、防噪音的竹林,一顆顆果樹在區內呈現點狀分布,下方還種了諸如檸檬香茅、鳳梨、地瓜葉等菜蔬,周圍還混種許多具固氮效果的豆科植物:田菁、樹豆,Peter掰開根部的根瘤菌,裏頭有粉紅色的固氮效率較佳。地裡依照植物的特性種植,混種多樣植物有許多好處,由於這裡位處水流匯流處,這塊地很需要處理水的問題,一口口的水池和水道綿延整塊地,將水過多的問題化為正面效益,水池也種植一些可淨化水質與可食用的植物,像布袋蓮、空心菜、蓮花等,Peter也向我們介紹這塊地的未來設計目標,我們才知道這片地先前的模樣和現在有多大的不同,樸門概念設計下的kadangdang基地,看到大地旅人對待土地的精神,用時間和陪伴土地,隨自然的熟成的田地,才能長出最可口的果實。
可吸收大量有機質的香蕉圈 | 過多的水可種植食用水生作物 |
下田與耕種
鄰近南八里溪的田中,鄰近海岸僅有數百公尺,拿起鐮刀在台東的艷陽下砍草,不出幾分鐘便滿身大汗,毒辣辣的陽光,在夏天的台東讓萬物生長,也把大家曬黑了一圈。目前kadangdang基地需要一段時間整理,我們天天騎著腳踏車到田中幹活,幫忙種植蔬果、照顧鴨子、除草當覆蓋物,偶而還可以坐在樹蔭下,享受台東舒服的海風,在田中的生活和大學生活有很大不同,以前是坐在電腦桌前畫圖、想設計,接觸陽光的機會少之又少,如此不健康的生活,是現今許多大學生的生活寫照,就像豢養在籠中的肉雞一般,來到台東後,過著像放山雞一樣的日子,身體隨著一邊勞動,吃著當地蔬菜、水果,感覺有精神許多。
此行也學習到很多關於種植相關的知識, 例如製作堆肥、厚土種植與設置鎖眼菜園。堆肥有許多種,幾乎只要是含有機質的東西都可做成堆肥,Peter和慧儀的庭園中有一塊小小堆肥處,裡頭有許多廚餘、雜草、羊糞等,堆置使其自然熟成,一般印象中,堆肥總是會有一股異味,但我卻沒有聞到任何臭味,Peter解釋說:「有機質裡頭有主要含有氮和碳的成分,每種有機物都有其不同的『碳氮比』,像肉類、蛋白質較多的東西,氮含量就比較多,蔬果類則反之,以碳為主要成分。氮會產生不好聞的味道,所以要將含碳量高的東西,例如,木屑、乾草、果皮等以一定比例覆蓋其上,就不易產生臭氣。」說完,便將廚餘鋪上,再鏟出分解到一半的堆肥,蓋上去,這樣也可讓氧氣進去,加速發酵分解,如此反覆施作,就可以得到充滿養分的肥土。
還有一例,一隻隻可愛的番鴨。田中豢養的鴨子也有妙處,牠們是很能幹的園丁,放養的鴨兒們,其實是清除蝸牛的高手,蝸牛移動雖慢,但蔬果幼苗最怕的就是蝸牛的啃食,也有一些防蝸牛的天然產品,像白木灰、苦茶粒等,但效果有限,苗栗有鴨耕稻,中國雲南梯田,自古來也有鴨、稻、魚合飼的習慣,皆是異曲同工之妙,除了清除害蟲,鴨糞也是植物很好的養分來源。以鴨子的例子來看,其實建構一個生態循環是很重要的,鴨子吃雜草、蝸牛,鴨子提供養分,餵養作物,中國江南一帶也有桑基、蔗基的傳統,種桑養蠶,桑蠶可餵養池魚,池中底泥則替桑樹施肥。古來的智慧,比起農藥和工業化的產品,仍是相當可靠的,不用耗費能源,且產出的農作對人體也更健康。
養鴨子可清害蟲,鴨糞也可做肥料 | 加上覆蓋物,減少雜草和水分蒸發 |
日前,實習生宿舍有一塊地閒置著,為了以後可以在宿舍吃到新鮮的蔬菜,Peter和慧儀決定在宿舍前改造一片鎖眼菜園,菜園內可以用厚土種植法。Peter解釋說:「一座規畫好的鎖眼菜園,由於取現增造型增加種植範圍,可種植的作物較多元,也讓照顧者可輕鬆澆水、除草、收成,厚土種植法則可減少雜草長出,也有保護水與土壤的功用。」Peter準備了一些瓦楞紙箱,一行人先分工,一人剝除紙箱上有印有油墨表紙,一人到雞舍內取有機質豐富的沃土,其他人則整理遍佈垃圾的土地邊收集石頭,接著大家一起到後院草叢割取覆蓋物,長了許多茅草的後院,剛好是覆蓋物的最佳材料,收集大把雜草後,收集適當大小的石頭,就可以鋪設鎖眼菜園了。Peter拿出幾把歐洲常用,造型特殊的鬆土鍬,讓我們試用,插進土後前後移動就有鬆土效果,除了讓緊實的土讓透透氣,也成為蚯蚓舒適的住家,接著將一塊塊石頭排好鎖眼形狀,撕下適當的瓦楞紙鋪上,擺上足夠的覆蓋物,澆上水為整個菜園增加濕度,整個菜園就大功告成了,如果要種菜,只要挖個洞,挖一鏟沃土,就可植入菜苗了,菜苗種植時也有一個祕訣,就是依照生長後的特性,將不同作物分散種植,這樣可以降低病蟲害問題,也利用植物特性讓其相互依存。日前有看過一個不錯的例子,在Peter家的附近有塊田最近在整地,整地的大哥將多種作物混種,芒果、芭樂、木瓜、番茄等作物,Peter看到後強調:「這很少見,一般農夫不願意這樣種植,因為這樣收成不方便,大家都不願意混種。」工作告一段落,Peter和慧儀說即使在城市或一般住家,都有很多畸零空間都可運用,屋頂、陽台、圍牆邊都可以用厚土種植法。想要體驗都市農夫或收成作物的喜悅,只要多用點心,規劃屬於自己的小菜園其實並不難,動手做做看吧。
鎖眼菜園練習 | 適合的植物混種,可生長的更強壯 |
開窯的日子
一個月的實習過程中,還有另一位來自成都安龍村的實習生夏路,她已經來台東一個多月了,在大陸NGO組織裡頭工作,協助許多有機農民的訪談和販售。早上,我們騎著腳踏車到田中和Peter、慧儀學習樸門相關的設計,學習種植的過程也有許多有趣之處,夏路有農活的經驗,也很樂於分享,偶爾可學到和台灣不太一樣的種植方式,兩岸間不同的用語也很有趣,例如紅薯葉(番薯葉)、土豆(馬鈴薯)之類的,農學初學者的我也從大家身上學到很多,台灣有名的農業相關雜誌青芽兒,也是她介紹予我。實習過程中,也談到一些關於台灣、大陸的社會現況與矛盾,激發出來的一些想法,也是學習過程的回憶。她說幾天後會有許多成都朋友來訪,Peter和慧儀說那天就來開窯做飯,也讓我試看看烤個點心,對第一次作甜點的我,是個未知的挑戰。
今天是來自成都的夥伴來的日子,Peter和慧儀準備了豐盛的大餐, 一早就打掃環境,好讓大夥能更舒適。為了準備餐點和開窯的木材,Peter見到今天艷陽高照,就使用太陽能鍋來煮飯,頭一次見到這個工具,感覺非常新奇,Peter推出一個木箱子,玻璃蓋下方放著一只黑色琺瑯鍋,上方有三塊反光板,調好角度可將四方陽光到反射中間的鍋中。過了一會,只見箱中溫度計直線上升,維持在150度上下,箱內的隔熱材質讓裡頭像悶燒鍋一樣,可以讓食物煮的非常好吃。Peter說:「一般人常常忽略太陽的力量,如果善用太陽能,可以節省許多能源。」調好太陽能鍋位置後,為了預備開窯的材料,我們又一起到鄰近道路撿拾木材,拖著一根根木材,拿起鋸子和刀將其鋸成合適大小,細枝可作起火之用,大塊木材就可持久燃燒。仔細想想,早期人們利用的能源比我們乾淨多了,曬衣、煮飯、洗澡水、連食物親自種植,充分利用太陽能量,現在的人差的可遠了,燃煤發電、核能發電、瓦斯、石油等不可再生的能源,都是現今慣行的能源利用方式,雖然環保能源陸續問世,礙於價錢等因素,普及率仍不高,但除了高科技的太陽能產品,我們仍可以少用烘衣機,在城市中種植蔬菜來利用它。
下午,Peter和慧儀忙著招呼來自大陸的朋友們,除了介紹園區的設計,今天人多,也讓大夥參與農活,同心協力搬著一塊塊石頭至池邊,沿著水池邊坡鋪設防止土壤陷落,傍晚夕陽西下,映著海岸山脈一片黃澄澄的,累了一下午,回去馬上準備生火開窯。
Peter向來自成都的朋友介紹基地設計 | 大家一起來幹活 |
麵包窯主題是由黏土構成,紅色的黏土閃著質樸的光芒,加上造型線條,看上去很有質感,上方還有椰子葉構成的遮雨棚,替窯遮風擋雨。先將細枝放入生火,再放入大點的木材在內烘烤,不出一會便火力漸增,據Peter說,此窯保溫效果很好,只需一點柴火,熱力便可維持數小時甚至一日之久,放入溫度需求由高而低的食材,就可烤出一桌子菜,Pizza一出爐香氣逼人,切成塊後,大家紛紛伸手取食,吃來真的是香脆可口,飛魚大哥來後,拿起鼓和吉他,來自美國的朋友Scot也拿起鼓,和大夥唱起歌來,從原住民歌謠、台灣小調,再到大陸民謠,一首首曲子悅耳動聽,拍著手,和大家一起唱歌,大陸的一位大叔,又唱又跳,這種感覺真的很溫馨。麵包窯陸續出菜:烤魚、烤雞、雜糧麵包、地瓜、麵包果,還有第一次烤的加了超量香蕉的香蕉蛋糕,還算成功,鬆鬆軟軟的加上香蕉香氣,和市售的相差很多。充分享受來自太陽的恩惠,美食雅樂,酒酣耳熱之際,讓這一天很不一樣。
充滿音樂與美食的晚宴 | 麵包窯出爐 |
麵包窯烤出來的美味Pizza | 第一次烤的香蕉蛋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