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山社區位於台南市左鎮郊山。初次到訪時,車子上上下下蜿蜒在青山綠林間的小徑上,當抵達位於山頂上的社區,頓時重返人煙、豁然開朗。澄山社區舊時有個威武的名字叫做山豹部落,居民大多是平埔族西拉雅族後裔,目前主要以務農為生。
接待我們的是澄山社區的總幹事王明正先生。講起話來爽朗幽默的王先生自己住在山腳下的新化,不住澄山,卻因為愛上了澄山的純樸與人情,而熱心社區事務。談到申請成為由樹谷文化基金會與大地旅人合作輔導的南台灣千家水庫雨水回收示範點的緣由,王先生說,澄山因為地勢較高,自來水的水壓小,缺水時總是第一個停水,水資源在澄山相形之下更為珍貴。而澄山居民也因此早有收集雨水的習慣,但只是簡單使用水桶直接承接,因此希望能學習更有效益,也不易滋生蚊蠅的雨水回收設計。
澄山是一個充滿人情味的社區,由於年輕人都離家討生活去了,社區裡大多只留下老人家生活。社區於是成立關懷中心,讓老人家可以聚在一起享用志工所準備的午餐,也有機會見面閒聊、做做運動或參與一些有趣的活動。社區的第一個雨水回收點就在這裡,由於關懷中心煮飯、洗碗、灑掃的用水量大,往往造成社區用水的負擔,雨水回收正好幫少雨的澄山減輕壓力。
澄山的年輕人不多,實作雨水回收的這一天,是由熱心服務的穆里長、王先生,以及在關懷中心休憩的幾位老人家協助完成。熟絡水電的穆里長在Peter老師的說明下,很快就完成中心鐵皮屋簷雨水桶的主要構造:1.5噸桶、初期過濾桶、溢流口和出水口的設置。由於和平常自己放置的雨水桶方法不同,圍觀的老人家不禁充滿好奇議論紛紛。
初次場勘澄山社區的時候,就發現社區建築都已經規劃了雨水管,只可惜這些雨水管最後只排放到地面或水溝直接流掉。其實只要在這些管子末端接上水桶,就能輕易收集雨水了。當然,在建置的過程中,需要一些思考與設計。例如,若雨水收集的面積較容易累積落葉、灰塵等雜質,則建議將前幾分鐘的降雨收集在一個初期過濾桶中。若收集的雨水來源無此問題,也可以省去此道順序,以節省資源。澄山的第二和第三個雨水回收點就是如此簡單完成,澄山國小和彩虹園地咖啡園也仿照關懷中心各裝設了1.5噸的大水桶,所收雨水在澄山國小可以灑掃,在遊客如織的咖啡園則提供來訪的車友與訪客洗手清潔。
澄山的三處雨水回收點已經完成近一個月了,王明正先生說,因為雨下得少,所以桶子都還沒有滿,但水卻仍然足夠使用,對於容易缺水的澄山來說,提供了莫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