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美麗~蓪草 新竹遺失的生態工藝

我手上有一張紙

這件事一點都不稀奇,但這張紙卻不一樣。它摸起來滑滑的,感覺比較細緻,透光看過去沒有毛毛的纖維,卻有看似排列整齊的細紋,還有點兒晶瑩剔透的。

這是一張蓪草紙。

有生命的紙

「撐、撐、撐、撐到蓽(裂開之意),撐、撐、撐、雙頭撐。撐到蓽,沒人識。」這是過去新竹一帶流傳的謎語,打一種植物,你猜得到嗎?謎底其實就是蓪草,意思是有著碩大分裂葉片的蓪草,大多數人卻都不識得。這是句老謎語,但卻還適用於今日,因為今天在野外認得出蓪草者更是屈指可數。

蓪草,又名通脫木,雖名為草,實際上是樹木的一種。性喜潮溼溫熱帶的環境,在台灣常見於海拔300~2000公尺的山地,尤其盛產於新竹的五峰、尖石等地。蓪草長得瘦瘦高高的,分裂的掌形葉片很大,猛一看有點像木瓜。它的適應能力非常好,幾乎不用什麼特別的照顧。兩年採收一次,可以採收十年,經濟效益極佳,是過去新竹地區原住民最喜愛種植的作物之一。

蓪草的經濟價值主要在其樹芯。蓪草芯是輸送水份的導管組織,剛採收時濕潤柔軟,乾燥後呈現白色,橫切面光滑細亮,質地輕盈,乍看挺像保麗龍。蓪草芯有許多用途,除了品質好的用來造紙之外,染色切段的蓪草芯也是許多人小時候美勞課的繽紛記憶。此外,蓪草芯還可作為魚鏢、用來吸濕,作為絕緣材,甚至也是具有療效的中藥材。無論品質好壞,採收下來的蓪草芯一定物盡其用,絲毫不浪費。在過去物力維艱的年代,蓪草和常民生活可說是異常密切。

一般來說,紙是由植物纖維所構成,製紙時將木頭打成木漿,經過熬煮、壓榨、乾燥等多道手續,方才成為一張紙。不同的紙摸起來可能感覺都不一樣,但透過光線都可以看得出來是由一條條細細的纖維交織而成。「製紙」是最重要的蓪草產業,但蓪草紙是刨削蓪草芯而成,薄薄的蓪草紙雪白細滑,和一般的紙不同,沒有絲絲縷縷,取而代之的是一格格的細胞,所以才會有細緻的觸感,和晶晶亮亮的光澤。因為它是有生命的紙!

米粉和貢丸之外

新竹盛產蓪草,早在17世紀初就有史料記載。諸羅縣誌曰:「通草,性利水,兼通乳竅,染以彩色製花鮮明可愛,出於淡水基隆諸山等。」其中淡水指的就是今日的新竹。除此之外,從文中也看得出當時蓪草已廣為使用。不過,大規模的產業約在西元1821至1850年間開始發展,並在日據時代至光復初期到達顛峰。

「我媽媽從13歲就開始刨削蓪草。」新竹,也是台灣最後一家製作蓪草紙的業者,張秀美女士回憶著說。

秀美的母親張色女士,出生時剛好是新竹地區蓪草業的鼎盛時期,幼時就進入金泉發學習如何製作蓪草紙。金泉發當時名氣響亮,大正12年(西元1923年)日本皇太子巡視台灣時,新竹鄉紳就呈獻了金泉發的蓪草紙,備受珍視,皇太子返國後還再次訂購。西元1925年,金泉發的紙張更在巴黎的世界手工藝品博覽會中大放異彩,以完美的無纖維紙張獲得國際手工藝獎。張色女士就在金泉發習得細膩的刀工。「她最長可以削出18公分薄薄的蓪草紙,」秀美略帶驕傲地說。

當年的蓪草紙主要用於手工花朵的製作,厚薄平均的紙才能讓花瓣更為栩栩如生。秀美女士說,要培養一位上得了檯面的撩草工,至少得花上一年的時間,所以當時撩草(即是將蓪草芯削成薄片)一天,賺得比三天水泥工還多。

由於手藝精湛,張色女士在三十多歲時獨立門戶,在新竹南城街創立金勝發,也就是今日的元銍公司,向南庄原住民採買蓪草心,徒步扛回工廠加工後,再賣給台北的貿易商外銷。據秀美女士表示,那時南門一帶是蓪草業的中心,極盛時業者多達三十多家,整條南城街和勝利路滿滿都是蓪草加工廠。

新竹的蓪草業一直蓬勃發展到民國五十、六十年代,當時蓪草紙的大量外銷也成為創造台灣經濟奇蹟的一部分。直到八十年代初,塑膠和保麗龍逐漸成為手工花的材料,盛極一時的蓪草產業於是逐漸沒落。現在僅存的元銍公司已經移到大陸,曾經遍佈碩大葱鬱葉片的山野,也已難得一見蓪草的蹤跡。

亟待復興的庶民藝術

這一天,正值冷冽的冬末初春,我們在新竹鐵道藝術村和張秀美女士以及致力於重新發揚蓪草文化的陳建華先生、梁貴梅女士見面,他們在這裡成立了一間蓪草文化工作室,希望復興過去曾經輝煌、曾經支撐台灣經濟起飛的蓪草文化。在工作室裡,有著做工細膩、活靈活現的蓪草紙花,也有以墨水寫字作畫後有浮突效果的卡紙(這是因為脫水的蓪草芯細胞吸水後還原膨脹的緣故),這樣豐富多彩的傳統藝術,竟然已少有人知,令人不勝唏噓。

當我問到為什麼在將工廠移到大陸多年後,現在想再移回台灣重新開始,秀美說,其實都多虧了支持她的這些好朋友。

「我原來覺得時代在進步,蓪草漸漸沒有人用了,這個產業慢慢地被淘汰,也是很自然的事。可是他們說這個產品很好、很環保,應該要被保留下來。」她看看身邊的陳建華先生和梁貴梅女士。

陳建華先生本來從事工業設計,在客戶的要求下,開始接觸環保材料的領域,在樹火紙博物館發現蓪草紙後,就愛不釋手,從此一頭栽進蓪草手工藝的世界,從文創的角度傳承蓪草工藝。梁貴梅女士是環境教育工作者,她則是從生物多樣性的面向切入,希望保育這項曾在國際上發光發熱的台灣傳統文化植物。

就像這一天寒冷的冬末初春,蓪草會被種下,等待來年豐饒的收成。蓪草工藝這項傳統的庶民藝術,在光芒黯淡後又被重新播種,只要有足夠的灌溉呵護,一定能再度在台灣肥沃的土地上成長,茁壯。

製作蓪草紙的過程說來簡單,但其實需要精細的手藝和繁複的工序,主要步驟依序為採收、通脫、撩(ㄌ一ㄠˊ)草、剖(ㄆㄨㄛˋ)草、退(ㄊㄟˋ)草等(括弧中為台語發音)。

【通脫】接著,用竹子將樹芯通出,並在太陽下曬乾。若不馬上曬乾,蓪草芯很容易發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