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林巧手

台南大洲社區_生態花圃4

士林捷運站旁一棟民宅樓下,有間叫做「大小變」家庭小店。你大概可以猜的出來,這是一家衣服修改店,每次經過,都會讓人覺得這名字取的好!這一天我走進店裡,沒看見人影,我叫著:「老闆娘!休息了嗎?」。這時老闆娘從店後面的小客廳走出來:「是啊!我在學英文哪!」她是陳珊瑩,士林地區僅存幾個修改衣服的巧手。跟小時候印象中在市場改衣服的阿桑不大一樣,她很年輕,笑臉盈盈。

去年十一月底,台風雜誌和一群朋友,在士林最繁華的天母地區舉辦了一場響應「國際無消費日」的活動,珊瑩也是促成這個活動的人之一。她提著一個精緻的針線工具箱、裝滿創意的大包包來到活動現場,示範如何在不需要用到縫紉機的情況下,用一針一線與巧思將舊衣物做成另一種實用的生活用品,讓在場許多比珊瑩年長的媽媽們讚嘆。無消費日這一天,珊瑩的示範提醒社區的民眾,只要願意嘗試動手做,就可以減少許多不必要的消費。的確,現代人多半過著壞了就丟的生活,「修理」的文化,早在消費至上的社會潮流中被遺忘了。而這也讓我好奇,一個年輕女子,怎會選擇這種非主流,很少年輕一代會想要投入的手工行業?

「除了一開始為了方便照顧家庭,我覺得用手工作,比較踏實,是最基礎,也永遠不會完全被取代的一技之長,而且我在投入的時候就是懷著信心,一定會做的很好!」她很堅定地這麼回答。而且,「每一件衣服都不一樣,許多衣服都帶給我深刻的印象,改每一件衣服都在學習。」比如說:客人要求把連身旗袍改成兩件式,以符合潮流,甚至把長褲改成裙子,衣領改成帽子!「在修改衣服的時候,會得到相當大的成就感,有時候改好一件難度很高的衣服,就算沒賺到什麼錢,卻改得很開心!」。「大小變」的這個工作,也讓珊瑩認識了社區中很多各式各樣的人,從貴婦到生活貧困的人,還有許多異國來台的顧客,都成為朋友,豐富了她的生活。有些顧客常送美食過來慰勞,還有客人搬到美國後,每次回國就拿著一堆衣服從飛機場直奔她的小店,請她發揮巧思修改。

由於從小就很喜歡花草和昆蟲,珊瑩覺得愛護地球、保護環境的觀念是一件自然的事情。而她的工作,幫助客人把很舊的款式變成新款,也是一種減少消費的好方法。只是她覺得納悶,在台灣,國外的二手衣物較受青睞,本地的二手衣則較不受歡迎。為了提倡愛用本地的二手物件,她希望未來能在店前面佈置一個二手小舖,提供自己的二手創意作品、客人的二手衣物或年久客人忘了取回的衣服出來義賣,把所得捐給慈善機構。為了朝這個目標前進,珊瑩會留下衣服修改剩下的可用布料。每一塊小布料,都有一個她想要完成的作品,而這些作品,也都將因為它們曾是另一件衣物的一部份,而有它們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