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視自然 疼惜鄰里的所在–美國加州鄉村之家生態社區

七O年代的美國加州,是一個無與倫比的地方。

在石化產業的支持下,一九七O年代的美國生活是富裕悠閒的象徵;然而,同樣在石化產業的「貢獻」下,人民的生活也籠罩在汽車和工廠所排放的廢氣與污染之中。非常諷刺的,當時美國大眾卻普遍認為空氣中的怪味就是繁榮的象徵。幸而,一群關心環境的有志之士開始反思人類對於地球的剝削與荼毒,並鼓勵減少消費保育能資源的生活態度。美國的環境運動,就在此時風起雲湧。而加州則是引領風騷的角色之一,不僅環保法規最為嚴厲,再生能源的發展獨佔鰲頭,加州人也有極高的環保意識及很強的行動力。

1971年,活躍於社運界的兒童教育家Alice Waters,在加州開了一間獨特的小餐館。熱愛和朋友分享食物的她,深信新鮮、在地、並且有機的食材才能創造出佳餚,讓人吃出食物本身的味道。在這樣的信念下,Alice的小餐館Chez Panisse帶動全球新思潮–以環境倫理為核心的飲食運動(Food Movement)。

如同Alice Waters在飲食運動所扮演的角色,1973年,同樣住在加州的建築師Michael Corbett和他的生態學家妻子Judy則是全球生態社區營造的先趨。他們發現當時所謂「美國夢」中的郊區住家雖然美輪美奐,然而不但耗能、耗水,對於環境也不友善。因此,夫妻倆決定建造一個絕無僅有,友善環境也友善人群的夢想社區。這個社區後來成為美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的生態社區,它就是加州戴維斯市(Davis)的鄉村之家(Village Homes)。

當夢想成為典範

這一天,我懷著期待的心情前來拜訪鄉村之家。這社區並不難找,就在加州大學Davis分校的旁邊。儘管馬路旁並沒有大大的標語寫著「Village Homes」,我也可以感受到我抵達了目的地。因為一進入社區的範圍,我們便能感受到馬路變小,房子離房子的距離比其他普遍郊區規劃得還要近得多。車子一開入社區,便看到設置在旁邊的三、五個車位。

訪客的車子不能任意停在馬路邊,一定得停在訪客專用車位。這彷彿鼓勵前來拜訪的客人不管來訪的目的為何,一定得親自走過並且認識這個社區。這和大部分的美國郊區(Suburbia)非常不同,郊區寬大的馬路和寬敞的私人車道讓車子變成居民唯一的移動方式,人們很難察覺社區景緻,大多數人只記得拜訪的目的和要見的人─一停好車就進屋,並不會多花時間留意自己來了什麼地方。而在鄉村之家入口,停好車後,便可以馬上找到步道,開始探險!

佔地70英畝大的鄉村之家,和一般社區開發案不一樣,它不全是外觀一致的獨棟住宅。除了有220棟16至70坪提供不同大小家庭的獨立房舍之外,還有40棟公寓,以及1棟合作型住宅(Co-op,又稱居住型合作社)。多元的居住樣貌與形式,提供多元的居住選擇,也因此,讓這個社區能夠聚集形形色色的住民,自然而然地擴大了居民的社交圈。因為融入了許多新穎的、前無古人的想法和設計,鄉村之家於1975年開工後,整整花了7年才順利完工。一開始,既沒有資金也從未有社區規劃經驗的Michael並不覺得這個他夢想中的社區設計能順利地被執行。當時的他想著,設計圖上的這個「過於理想」的永續社區若是能被納入在書本裡,提供給以後的社區規劃者作為參考,就心滿意足了。沒想到鄉村之家的設計模式不但相當成功,40年後的今天也仍舊是全世界生態社區的典範。

尊重人與生物的開放設計

鄉村之家總共只有四條車用道路。與其他美國社區馬路相較之下,較窄小的道路並沒有貫通整個社區,這是為了能減少汽車噪音和馬路的溫度。Michael的妻子Judy曾說:「原本要興建寬大馬路的錢,之後被用在建立社區中心、太陽能加熱的游泳池,以及包括了舞蹈教室、公園和農園等休憩設施。」這個選擇,增添了社區居民的生活福利,也為社區營造了許多大馬路所無法帶來的無形優勢。當然,這也體現了一個生態社區核心價值,是以人與環境中的所有生物為本,而非一切以汽車的需求來設計。

鄉村之家並不是一個拒人於千里之外的門禁社區,這裡沒有大門管理員,相反的,任何人都可以從十幾個連結著相鄰社區的步道出入口進入。房舍都是8棟成一聚落,每一聚落都會有共用的區域和綠地,房舍和聚落間以蜿蜒的小徑相連,最適合緩緩散步或悠閒地騎著腳踏車。小徑旁流著潺潺小溪,看起來自然,但卻是特別設計的生態排水系統。社區裡所有房子都坐北朝南,充分地吸收陽光,讓屋舍的被動式太陽能設計可以發揮冬暖夏涼的最大效果。

鄉村之家擁有大片的公共空間,但這些公共空間沒有牆壁或圍籬,而是散佈在社區房舍之間。公用土地上種滿著各種果樹,除了杏仁以外,居民可以在遵守社區裡的榮譽制度的前提下,只採摘自己需要的量。(杏仁因為可以為社區賺取收入,是重要的經濟作物,所以禁止自行摘食)。這些果樹大多都是社區居民在工作派對時一起種植的。工作派對是當社區裡有人想要進行規模較大的建設時所舉辦的活動,目的是希望能聚集居民、互相幫忙來完成工作。

「這裡非常適合養家,社區裡就有一個幼稚園,社區腳踏車道也都可以直接通到附近的學校」第二代居民Regina說。

Regina住在鄉村之家已經十年了,她和在鄉村之家長大的先生結婚後決定繼續住在這個社區。星期六的下午,她帶著兩歲的兒子和四歲的女兒在社區小公園散步,另一頭的草地上,她的先生和一群社區的孩子們正玩著橄欖球。Regina自稱是永續設計的初學者,她一邊介紹著社區的集水溝渠(swale)一邊說:「社區裡有許多居民都擁有非常豐富的知識與實際經驗,而且他們都非常樂意分享。」

值得一題的是,鄉村之家所在的學區並沒有高花費的校車系統。大多的孩子都是步行,或者是以滑板、腳踏車代步。

充滿各種可能性的生活空間與方式

在鄉村之家,只要符合生態社區的精神,人人都能營造自己喜歡的居家環境。在鄉村之家遇到的一位居民Derek,在與我們相談甚歡之後,推薦我們去尋找社區裡最酷的房子。他說那棟房子不容易找,因為不仔細看,可是完全都看不到!對,那是一棟被植物覆蓋住的房子,就連走進看也會讓人覺得是一個小山丘。屋主Jim Zanetto是一位建築師,也是第一代搬進社區的居民。他像小山丘的家是典型的土房子「earth shelter」─七O年代能源危機時所發想出來的零能源住宅。他的家既不漏水也不會太陰暗,重點是蓋這麼一棟房子的花費也比傳統住宅來得低。可惜的是當天我們沒有看到設計者Jim,不過幸好正在客廳午憩的(也是被探頭探腦的我們給打擾到的)Jim的妻子Dona,很親切的和我們打招呼:「你們也可以上屋頂去看看。」

我們繞到了「小丘」西邊,那裡有通往山丘頂端(也就是屋頂)的踏梯。屋頂上就和普通的山丘沒有兩樣,種滿了植物、矮樹與花。屋頂的視野非常好,能看到一片的葡萄園和大草地(Parquet Grande)。就像所有其他鄉村之家的屋子一樣,Jim和Dona的家也是開南北面的窗,這樣能夠讓充足的陽光進入室內。他們一直以來都沒有接瓦斯,每餐都用灶爐煮飯。而屋頂八英吋厚的泥土也讓室內冬暖夏涼。

Jim曾經在訪問中提到,不是所有的土房子完工後都和自己家一樣舒適。許多土房子都很難克服漏水的問題。有三個附近屋主就曾經因為嚴重的漏水問題,最後還是決定把泥土覆蓋的屋頂給拆除了。他建議,如果不是居住在氣候嚴峻的地帶,如果要蓋「半埋在地下」的土房子,一定要先觀察好地形,再看合不合適。

一個開放卻讓人信任的社區

鄉村之家打破有形與無形藩籬的開放設計,讓社區的氣氛相當的和善並且充滿信任感。我們看到了很多小朋友在相連的、沒被區隔的後院玩耍。老人們和青少年在同一條步道上散步。

同行的朋友說:「好像任何人都可以隨便走進另一個人的家!」他對於這裡的居民能放心地住在這裡感到非常驚奇。

由於沒有硬體上的安全設施,這樣的開放設計反而讓居民更熟悉團結,也因為鄰居的相互照應,居住環境更加安全,如同一張無形的防護網。鄉村之家建立十年後,有一研究將其和鄰近社區做了比較。研究結果指出,鄉村之家居民比鄰近社區的居民擁有10倍的社區摯友(鄉村之家一人平均有4位摯友,鄰近一般社區居民只有0.4位)、4倍的社區往來對象(鄉村之家居民每人認識約42位鄰居,鄰近一般社區居民每人只認識11位)。這非凡的數據,說明了鄉村之家一直是生態社區的最佳標竿。研究中也提到,鄉村之家的犯罪率只有戴維斯市平均犯罪率的十分之一。「你想要擁有很多親密的好朋友嗎?也許你應該搬來鄉村之家!」該篇研究的文末最後下了這樣的註解。

不只是買房子,而是一個完善、緊密的社區

正當我們要離開的時候我們遇到了身為資深景觀設計教授的Robert。他分享說,因為鄉村之家宜人的居住環境,讓社區房價不可避免地上漲了。附近社區的居民也嚮往這樣的生活方式,非常希望能透過一定的機制,共同使用鄉村之家的公共設施如游泳池、舞蹈教室和菜園。但是Robert認為理想的生態社區不應該過大,應當有適當的規模讓住戶彼此間的連結緊密、順暢交流。「屋主並不只是買了一棟房子,而是一個完善、緊密的社區。」他說。因此,最後鄉村之家還是婉拒的其他社區的請求。

鄉村之家設計師Michael原先認為不可能的夢想社區實現了,現在,這個社區變成世界上所有嚮往生態社區的人的共同夢想。鄉村之家的存在,證明了良好的社區規劃及建築設計仰賴的絕不只是硬體,而是人與人之間的支持網絡。有了這樣的意識,我們一樣能在不消耗太多能資源,同時還保育環境生態之下,過著安全、舒適、健康、身心富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