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旅人kadangdang樸門教育基地實習心得二

水的運用

雨水是乾淨的水源之一,年雨量破千厘米的台灣,理應不會有缺水之虞,但因台灣地勢關係,溪河大多短小流急,水很快流進大海,保水能力本來就不佳。為了解決此問題,建水庫成了最快的辦法,但建了水庫後,溪流水文大變,加上近年山坡地開墾,只要大雨一下,水和土石一齊宣洩而下,鄰近山坡的聚落便籠罩在土石流的陰影下,為求避災,政府搬出治水政策,為求速效,水泥護岸和堤防成了最快的方法,忽視自然生態,短視的結果,遇到強降雨仍不禁大水摧殘,這樣的狀況反覆發生,仍不見政府改變治水方針,在氣候異常的世紀裡,遭遇嚴重災害的機率將不減反增。

不久之前,在大學畢業前夕,北部一場大雷雨傾洩而下,不出幾個小時桃園地區陸續傳出災情,原本人來人往的街道,滾滾洪水氾濫成災,沿街商家趕緊將商品推往高處,歸究其因,原來是鄰近的老街溪潰堤,加上排水和蓄水系統未發揮功效所致,向來以「千塘之鄉」美名著稱的桃園,理應是不易受洪害所苦的地方,一口口埤塘填平,成了一座座商場大廈,老街溪河道越縮越小,水泥化的提岸,將水封死在其中,一遇少見的強降雨,終究難以抵禦。在此次經驗中,我見到忽視自然的人們,終遭大地反撲,如能從中得到教訓尚好,可悲的是水泥工程在災後依舊如火如荼的進行,補了又破,破了又補,就是所謂「治水方針」。

實習期間,數個颱風侵擾台灣。尤其近日天秤颱風橫掃台東,大概是生活在台灣二十多年遇過風雨最強的一次。那一晚,獨自一人在宿舍內,不時從睡夢中驚醒,聽著外頭呼呼的強風掃過,耳邊不時傳來枝葉斷裂的聲響,窗外看出去,路燈微弱的燈光下,看見雨點打在地上發出霹霹啪啪的,水溝也溢出滾滾黃水,整個晚上徹夜難眠。

台灣治水方針大多訴求速效,鮮少思考兼顧生態與防洪的方法
雨水收集,可減少對自來水的依賴,也可解決缺水的窘境

翌日,待風雨漸歇,出宿舍門口便見到前方一棵茄苳樹被風吹的歪斜,道路上盡是泥水斷枝,隨後和Peter、慧儀一起到田中巡視,從山上匯流的泥水滾滾,漫到田中各處,水路間處處積水,覆蓋材料的鐵皮也被吹的四散,部分果樹被強風吹彎,但鮮少攔腰折斷的,我想應是在樸門設計中,生活在接近原始自然環境的緣故吧!看到十二隻鴨子們在遮蔽處歇息,大家稍稍放心了,接著清除水路阻塞物後,大家一起到高地去看情況。沿途,其他田中的釋迦、香蕉樹都被吹倒,稻田也都被伏倒,抱著忐忑的心情,繼續開車前進。開了一會後,只見樹葉枝幹橫亙路中,須下車以人力清除才能前進,到了田中觀察,幸好高地排水良好,只有零星樹豆被風吹彎,此此颱風雖大,慧儀和Peter的田中倒是沒什麼嚴重災情,對比其他大規模種植的經濟作物,釋迦、香蕉折枝落果嚴重,「照顧人、照顧地球、分享多餘」是樸門的原則,如果秉持照顧自然的態度種植,農作物扎根才會又深又長。

看過大水造成的慘況,水,一直是台灣的大問題,颱風、梅雨、午後雷陣雨,從台灣的降雨來看,水資源應不虞匱乏,不像台灣西部有多座水庫供應水源,台東沿海地區因水源不足,居民長期抽取地下水供日常所用,長期下來,地下水來不及補注,水位大幅降低。大家只好越抽越深,抽出來的水泛黃混濁,不能當作飲用水,喝的水只好加裝濾水器或到鄰近加水站購買。然而在樸門的發源地澳洲,雨水收集是基本常識,如家家戶戶能收集雨水,不僅能減少超抽地下水的環境壓力,也能減少缺水時期帶來的衝擊,如經淨化,雨水也能當作飲用水,好處非常多。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都免不了遭遇缺水問題,城市的雨水雖品質不定,但在澆灌、清洗上仍可發揮極大用途,除了雨水收集桶,農村田中也可以水池收集雨水,除了灌溉外,也可養水生動植物,一舉兩得。

除了收集水和節省用水,樸門設計中,處理排放出去的水也很重要,在Peter、慧儀老師家中的廚房中水就排到庭園的香蕉圈,讓善於吸收有機養分的香蕉長得又大又甜。庭園水龍頭下方,放了一個大陶甕,洗手的水就順勢收集在甕中,甕中還可養魚和水生植物,也可用來澆灌植物。洗衣和洗澡的水,如果使用天然清潔劑,也是很大量的水來源。記得Peter分享過一個設計,圖中廚房的中水收集至一溝渠,上方依序鋪上卵石、土壤、有機質、覆蓋物,就成了一個很適合植物的花圃,接著種上善於吸收養分的木瓜、香蕉等,就是一個生機盎然的食物花園。善用水,其實生活中處處是被忽視的水資源,不管是雨水、中水還是黑水,只要用在對的地方,就可以發揮極大效能,我的家中也是使用井水和自來水,看過這些設計後,雖然家中位於新竹市區,我也開始思考家中要如何有效使用水資源,此外,家中在新竹峨眉山區也有一塊田地,種植多種蔬菜、果樹僅供自用,不用農藥與化學肥料,只要稍加設計,應可成為一座生產力很高的良田,我想不管是農村、城市,在生活中都可以發揮樸門精神。

天然海岸水泥化,與海比鄰而居的台東,需要思考未來如何因應
從海岸山脈匯流而來的野溪大多短小,溪水很快便奔流入海

自然建築(原住民文化、自然建築、山中別宿、有錢人買地蓋屋、樸門的可能性、飛魚)

台灣東海岸,擁有大山大海的美景,充滿礁石、沙灘的天然海岸,是衝浪、釣魚、戲水的好去處。海岸山脈靜靜矗立一旁,上山下海都很方便。台東沿海天獨厚的條件,吸引許多島內外移民進駐,這片風景原是阿美族的生活地,隨著時代變遷與人口外移,許多田地都轉手他人,山邊、海岸一座座充滿設計感的別宿、住家,近幾年快速改變當地景觀,每一戶幾乎都面海望山,也擁有自己的庭園。

從前居住在此的阿美族人,食衣住行都取自自然,不少當地民俗植物,巴奈豆、黃藤、樹豆都是阿美族人的最愛,連房子也都是山上砍來的黃藤、竹子、白茅建構而成,屋內聽說冬暖夏涼,也幾乎沒有碳里程,是極佳的自然建築範例,可惜現在已經很少見。參觀阿美文化村,雖是展示用的房子,但讓我有機會一覽其屋之貌,傳統屋外牆是由竹子編成,屋頂則是白茅一層層疊加上去,厚厚一層,可擋風防雨 ,門矮矮的,進入室內,空間很寬敞,溫度也非常舒適,地板是剖成片的黃藤,裡頭有一口爐灶,此外,收納空間也不可少,許多竹架掛在外頭竹牆,充分利用現有空間。除了主屋外,祭屋、儲藏間、牲口的棚架,也都是類似材料建築而成,凡是風土建築,都是當地人的智慧結晶,取材、建築方式、空間需求,都符合當地自然、人文條件,現代的水泥建築,圖求方便且大量複製,降低人們對當地建築技術的需求,只需電話一叫,一台台水泥車便可解決住的需求,誰還願意自己親力親為?

慧儀和Peter在生活中做了許多自然建築的嘗試,例如麵包窯、門前的棚架涼亭,都是很實用的設計。實習過程也不例外,製作白茅屋頂、竹門,算是我的自然建築初體驗。先說說白茅屋頂,田中原有的涼亭是幾年前所做,經過風吹雨打,有不少已經自然腐朽,為了替屋頂換新裝,我們從砍草開始,到附近野地一刀刀割取所需材料,有了足量白茅後,再來是竹子。Peter開著車,沿著蜿蜒小路往山的方向前進,Peter說有需要時都會來此取材,這裡算是樸門設計的第四區,我們挑選適當大小的竹子,一根根鋸下搬到車上。接下來,就可以開始做屋頂啦,量好需要長度,對半剖開竹子後,把適量白茅夾進縫隙,再用鐵絲緊緊勒住,就是一片屋頂單元了,一片片疊上去涼亭架子,茅草涼亭就漸漸成形了,完工後的涼亭,不僅可以遮風蔽雨,大太陽下坐在蔭下吹著涼風,更是舒適。

阿美族充分利用空間
幫茅草屋頂換新裝

除了茅草屋頂,這次施作的自然建築工法,還有一扇竹門。慧儀和Peter給我出了項功課,看中利用竹子的有韌度的特性,便選此當主要材料。第一次做竹門,事前參考了幾本關於竹子施工法的書,瞭解竹構造的結構性後,一邊畫圖,一邊收集材料嘗試不同編法,以前學室內設計木作時,都習慣用釘槍來固定,這次可不同,使用木釘和榫洞銜接,期間Peter也給了許多建議,經過一番討論後,便決定試試不用鐵絲繩子,單靠竹子結構強度和編法來固定,先做好門框骨架,接著就是細目的竹編,嘗試幾種編法後,發現插上竹片,再以交錯編法編織,可以產生極大應力,讓其自身固定。竹子自古來便是人們生活中常用的材料,多種民族皆有製作竹製品的傳統,堅韌的特性讓竹子大量為建築所用,此次竹門的製作,也讓我見識到自然建材的特性與好處。

自製的竹編大門
台東山海美景總令人流連忘返

自然建築可減少汙染,應當多加推廣,這一個月來,看到不少正如火如荼興建中的房子,樹屋、竹屋、泥土屋、清水混凝土、不管環保或不環保,各種建材爭奇鬥艷。甚至有富豪砸下重金,購下海邊一大片地興建別宿,移民至此已成為一種趨勢,預估今後會越來越多。Peter和慧儀說:「既然往後移民會越來越多,kadangdang教育中心的建置,可以提供來此地的人另一種生活選擇,減低對水泥的依賴,使用當地的建材可以為自然再利用,還有家中庭園除了栽植純景觀植物,也可以建構成食物花園。更重要的是發揮樸門精神,讓本地原始人文、自然生態得以維持,人與自然才能互相共存。」雖然目前園區設計的自然系統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成熟,建造自然建築也須多花一點時間,但等待是值得的,如能改變一部分人的想法,與自然做朋友,就能讓台東多一處生機勃勃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