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江慧儀 繪圖>孟磊 (原載於Green 雜誌)
有土斯有財,是漢人文化中人人耳熟能詳的觀念。但一直到學習了樸門永續設計(permaculture)之後,我才真正明白它的意義。對我來說,這句話所指的土,是豐美肥沃健康的土壤,是餵養萬物的土壤。因此,取得土地的人能否照顧土壤的健康,決定所有仰賴土地生存的人能否擁有真正的財富 — 多樣的、營養的食物、健康、幸福感。不幸的是,在全球各地,以農藥化肥支持的所謂農業綠色革命與土地的商品化扭曲了有土斯有財的概念,讓原本可以餵養人民的農地變得逐漸貧瘠、當農業不為農民帶來希望之際,土地遂長出一棟棟別墅,或不斷地在商人的買賣中流動,成為另一種虛幻的財富象徵。
養土藏富的半農婦
幸而,有愈來愈多人,感受到財富應有另一個意義,即是滋養土地,讓土地回復健康。周妙妃就是其一。她是大地旅人環境工作室的第二屆樸門永續設計認證課程(Permaculture Design Course)的學員,因此對樸門永續設計的概念頗為熟悉。這幾年她覓得一小片土地,成為一位”有財”的新新半農婦。多數的時間都花在她與先生共同耕耘的小農園中,養土藏富。不同於許多人在選購土地的時候,將景觀、風水視為重要的條件,要依山徬水、還要求地靈人傑,重點是還得要好轉手,有投資效益等。周妙妃的小農園地處大馬路旁,坦白說四周的景色不算特出,地勢也極為很平坦,沒什麼多元的地景。但在她與先生的經營下,從大馬路彎進她的農園,就進入了一片模擬自然的多層次可食庭園。
問題就是轉機 – 廢棄芒果樹發揮了多項功能
這片有趣的庭園原是一片廢棄的芒果樹林。在周妙妃取得土地權時已經荒廢多年。一百多棵慣行農法種植的芒果樹已有一、二十年的年齡。在原地主棄農時,砍下芒果樹枝條賣給了養菇資材場,讓一棵棵果樹均被攔腰砍斷。隨後,大自然很快地展現了它的力量,強韌的雜草將芒果樹淹沒,初次進入果園時,周妙妃根本看不見芒果究竟在哪裡,而留下的果樹也多被螞蟻、蛀蟲腐蝕。當時,許多人跟她說應該把果樹全部挖掉,整地後種植新品種。但她想著,樸門設計中很重要的原則「把問題看成資源」,也許問題可能就是轉機。同時,果樹的成長不易,通常需要多年的時間來栽培。因此她力排眾議,盡量將果樹都留下來,經過修枝、整理,這些年紀不小的芒果樹,得以再見天日,在陽光、露水的滋養以及人類愛心的照顧下再次茁壯。雖然還在學習如何照顧芒果樹的她,還未能順利收成許多果實,但在農園中,被留下的芒果樹仍發揮了多重功能:為小苗與其他生物(還有吊床上的人)遮陽、擋雨,創造冬暖夏涼的微氣候環境;他們的根深入地下,抓住土壤、水份;他們向上、向兩邊生長的枝條,提供了鳥類、蜥蜴、昆蟲等生物歇腳、覓食或繁衍下一代的安全空間,也提供豆類、瓜果攀爬伸展,尋找陽光的最佳支柱。當枝葉落下,是大自然界自我回饋、滋養的時刻,透過許許多多微生物的幫忙,其他農人眼中的農業廢棄物,隨著時間分解成了土壤最好的養分。而每年一兩次刻意修枝所產生的較大枝幹也會被周妙妃集中,或堆肥,或成為花圃圍籬、或成為柴火……周妙妃說,這些芒果樹的功能列表還在增加當中。這讓我想起,樸門設計系統的創立者之一– 比爾墨立森(Bill Mollison)談及設計原則時,曾說:一個系統中的元素,其功能可以是無限的,有限的往往是我們的想像力罷了。
透過觀察,在既有條件下建構多層次可食庭園,在周妙妃的可食庭園中,農舍位置與其他元素功能的規劃並非隨心所欲,而是在觀察方位、太陽日照路徑、風向,並考量庭園的動線與功能後,才決定要移除哪幾棵果樹、以及哪個方位的園圃提供什麼功能,或者,小水塘要放在哪個位置。
周妙妃的農舍是坐南朝北,從建築牆面而言,是東西牆短、南北牆長的長形小建築。在一年中多半豔陽高照的南台灣,南北牆面長的房舍可以減少東西晒的烈日熱能進入房子的機會,並增加通風,以降溫涼爽。朝北的農舍入口,是刻意的選擇,因為北向日照較少,可讓她在農忙後,以及友人來訪時,能有一些小空間得以暫時躲避豔陽,享受一些沁涼的片刻。另一個原因也可能是北面鄰地種了較多果樹,雖是慣行農法的果園,但在景觀上仍較優於其他方位。周妙妃自己的農園北面也規劃為樸門設計中的第二區,種有柑橘類,香草類及觀賞植物。當然,由於進入農園的動線始於農舍西北角,因此朝北向開口,似乎是自然的動線規劃。在小農舍的西邊,周妙妃則善用日照,設計為育苗室。農舍內的東南角落則有簡單的廚具,作為烹飪的空間。窗外望去,則可以看見以玫瑰為中心的南菜園,混種著金桔、橄欖等小型果樹和香草作物,讓周妙妃在烹飪的時刻,有賞心悅目的景致可以自娛之外,一踏出廚房的門,南菜園牆下的小園圃則種植了多種隨手可摘取的生菜、香草,輕輕鬆鬆將各種美味入菜,不需繞個老遠到園子裡尋覓調味素材。農舍的西南角是日照較多的方位,周妙妃則應用爬藤植物– 百香果、葡萄、絲瓜和菜豆來遮陽,不僅可食又能創造涼爽的微氣候環境。
當然,一開始的規劃,在實際執行時不見得都能很順利或符合實際需求,但觀察、規劃是實踐的重要指引與參考依據,而保持彈性持續調整則會讓系統運作得更順利。例如,周妙妃一開始規劃將雞、蜜蜂也都整合在這小小的農園中,成為系統的一部分。一開始,她興致勃勃地將雞舍的圖畫好,材料備齊,請人幫忙搭建了一個小巧美觀的圓形移動式雞舍,打算請雞來幫忙翻土、除草、施肥兼控制菜圃中的害蟲。沒想到,附近的野狗猖狂,屢屢穿過圍籬,讓周妙妃的雞遭受數次攻擊,而終究暫時放棄養雞的念頭。儘管如此,與雞習性相當不同的另一種家禽-鴨卻為她的農園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與令人津津樂道的故事—一隻原本被認為是公鴨的成鴨經常進進出出,飛越高高的圍籬,出外探險。某日,這隻鴨返家時不僅自己回家,後面還帶回了5隻小鴨,噗通噗通地跟著從圍籬的網格中鑽進來,搬進周妙妃的園子,住了下來。周妙妃園子裡的水池中成了吸引鴨子的重要元素,而有鴨子在農園,讓她輕鬆地解決許多農人頭痛的蝸牛問題。確實,一座樸門設計的園圃,總是尋求生物性的方法,以及增加多樣性來解決問題。就如同墨立森所說的:「你沒有蝸牛的問題,問題是鴨子太少了。」
在走訪許多人的農園後,我發現多數人在興奮的心情下,都急於種下小苗,卻忘了養土很重要。好的土壤就如同健康的母乳一樣,讓小孩一出生就可以獲得營養。讓土壤健康的方法不難,且人人都有能力做到– 即是持續為土壤加入有機質,使其分解後產生腐植土,得以保水、保養份。周妙妃也深知這個簡單卻有效的方法。在我拜訪她的農園時,發現她在幾個距離農舍很近的小園圃旁都放置了小小的桶子,一打開,原來是放置廚餘的地方。我們幾個坐在農舍前啃玉米、吃水果的朋友確實受惠於這個方便的設計。一享受完美食,站起身打開廚餘桶,就解決了有機垃圾的問題。而對周妙妃來說,當她要使用廚餘在園圃中,也很省力,不需大老遠提著廚餘桶走來走去。
縱然她留下自己農園中所有的落葉、枝條與廚餘,還是不足以滿足農園對有機質的需求。幸而鄰地的草總是很快地佔據了每一吋土地,在問題就是資源的原則下,周妙妃與先生常自願去鄰地割草,將割下的草視為珍貴的資源,在她的園中當做土壤覆蓋物。當做覆蓋物的雜草隨著陽光雨露的洗禮,日漸分解成為土壤的養分,還能抑制雜草、降低土壤中的水份蒸發速率。也因此,在她的農園中,幾乎見不到裸露的土壤,每一吋土壤都受到照顧。可以想見,在健康農園中所生長的食物,以及所滋養的萬物,確實就是土地守護者的財富。
全然地自給自足並不容易,因此若以此為目標,每一個設計都有持續改善、精進的空間。在周妙妃的農園中,我看到她用心照顧土壤的努力與令人驚艷的成果。而接下來的目標也許可以是水資源、能源自主性的提高…或者依照原計畫引進蜜蜂,持續增加農園的生物多樣性與功能等等。其實,有無限的可能性,端看她個人對基地的終極目標與願景而定。無論周妙妃的實踐策略與未來目標為何,對每一個基地的設計保持有彈性地調整,將對土地的設計,視為照顧一個具有整體性的生命,一個完整的有機體,都是樸門永續設計不變的方向。朝著這樣的方向,也許有一天我們會發現,每個設計都是自然而然,不著痕跡。
+++++++++++++++++++++
什麼是樸門永續設計?
「樸門永續設計(Permaculture)」1970年始於澳洲,主要是藉由觀察生態結構與自然運行的模式,將這些知識應用到人類生活中,創造並 改善人類的生存系統。藉由模擬自然,人們可以生活的既懶惰又認真。它不是某種有機農法,也不是單一的技術,也不是一套規則。而是以原則為基礎,對於不同的 情況都先做仔細的觀察,再採用因地制宜的作法,適用於各種氣候條件與文化背景的科學。簡單地來說,「樸門永續設計」是一門「強調整合性」的「應用生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