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起,我們以半農半X的方式在台東海岸線上開始建立一座以自然和諧共處,與社區資源協力自給自足為目標的樸門(permaculture)農園。六年以 來,這塊地從當初的廢耕水稻田,漸漸長成一座小小的食物森林,也成為我們以及土地上的動植物昆蟲賴以生存的所在。過去幾年這座樸門農園雖經歷過五六次颱 風,但就在七月八日,我們經歷了當地人口中165年來最強風災。過去並非沒有遇過強烈颱風,但都是在都市水泥叢林中躲著,擔心的大致就是停水停電,而這次 眼看著尼伯特颱風從台東登陸,勢必要正面對決的我們不再是居住在水泥房內,對於一座以鋼構自然牆建築的90%手工房舍如何面對強颱還是很陌生,除了一般的 防颱措施外,老實說我們還真不知道能做哪些準備,一切似乎都是未知,心中只能默默祈求一切不會太糟。
颱風登陸當晚,我們一直在掙扎著到底要留在自然屋內了解狀況還是到租屋處(水泥老房子)度過一晚,在評估了風勢,颱風登陸點之後,我們決定暫時到水泥小屋避 風災。那一夜,許許多多台東的朋友都無法入睡,狂風暴雨已經無法形容。連躲在水泥老屋的我們都擔心門窗會被吹開,大雨會灌進來。我一直跟Peter說,這 肯定是我從小到現在所遇過最大的颱風。半夢半醒之間,我幾乎相信,我們的手工屋應該不保了,心裡暗暗有著要重建家園的打算。
一早呼嘯的狂風稍歇,我們依舊冒著輕中颱的風雨,帶著忐忑的心開著小貨車慢慢駛向農園。車子開到農園附近,原本很隱密的農園因為風雨肆虐了植被,我們一下子 就能看見收集雨水的屋頂還在,心裡慶幸一下,更靠近些,發現太陽能光電板也還在,心中的大石就放下了。我們的手工屋挺過了百年強颱!連掛在二樓的經幡都沒 被吹掉!我們真是太幸運!
<除了我們家,附近以及鹿野一帶的香蕉園也都是這樣的景況啊~>
走到農園,果不其然香蕉木瓜幾乎全倒,原本頗立體茂密的農園呈現多年未見的開闊,時光倒退了幾年,回到植物都還小的時候。食物森林中幾棵最高的樹(苦楝,後來發現光臘樹是被苦楝壓斷的)攔腰折斷,中層的果樹多半被北風吹倒往南斜,底層植物則都健在。
動物們四散在農園中覓食,大概是風災吹來了許多昆蟲,漿果,動物們看起來忙著吃,沒太多影響。
風災後陸續聽到與親眼見到台東各地的房屋損害與樹倒狀況,我們對於手工屋以及農園受災狀況相對輕微除了感到相當幸運與感謝之外,也針對這次的風災影響做了一些觀察與紀錄,藉本文分享給大家:
1. 方位的選擇是關鍵:手工屋沒什麼損傷或許帶點幸運,但當年在選擇是否要買這塊地的時候,我們考量到地的位置較為避(北)風,因為北邊有矮丘環繞,地形呈朝 南的半圓形,如此能讓我們冬天較避北風與夏秋季颱風帶來的北風,冬季又因為面南得以獲得最多的日照。這次的強颱從北向吹來,矮丘上的多層次樹種(竹,芒果 等)發揮了保護手工屋的功能。
2. 防風林的重要:在開始實踐樸門設計時,我們的第一步驟就是建立多年生防風作物帶,包括東北方,西北方與南方,可以說整個基地周邊都藉由建立多年生多層次植被來保護,這次風災也確實發揮不小功效,保護許多果樹,不致全倒。
3. 多層次種植降低損害:多層次種植的食物森林分為高聳喬木,樹冠層植物,林下植物,灌木,攀藤,地被植物與根圈植物等。我們發現在此強颱侵襲下,最招風而攔 腰折斷的確實均為高聳樹種(椰子)與樹冠層植物(近三層樓高的苦楝與光臘樹),這些高大植物阻擋了風,雖折斷了確保護了許多下層的果樹。在強風之下,下層 的芭樂較易傾斜,芒果多半折枝並未傾倒,而林下的咖啡,酪梨與較矮的金桔,檸檬則幾乎未受到影響。周邊種有月桃與其他薑科或矮灌木的果樹也較受保護,足見 多層次種植確實有保護主要果樹的效果。
<多層次食物森林,植物相互遮擋強風>
4. 葉子細碎的樹種較為防風:過去一直知道葉子小的樹種較為防風,但經歷這次強颱考驗,確實印證了這樣的說法。我們發現食物森林裡屹立不搖的樹種包括:毫髮無 傷的澳洲茶樹,金桔,七里香,銀合歡,葉子細長的熱帶水蜜桃。其他在我們農園中葉子較大但也絲毫未受影響較高果樹還有波羅蜜,蓮霧(折斷許多小樹枝,剛好 幫我們做了天然修枝)。
<芸香科好像真的較防風>
5. 風災是有機質與能量流動的機會:從正面角度來看,風災也是有機質循環與流動的機會,帶來了更多有機質當作土地的覆蓋,同時。或許我們園子犧牲掉了幾棵植物,但也可能不久的將來,被風災吹來的種子得以在我們的樸門農園中成長。
<食物森林亂了~但其實相較許多單一種作的農園,植物還是存活不少>
6. 種植防災作物也很重要:樹薯,地瓜跟芋頭真的很耐風,上面的葉子被吹掉也不至於過度影響地底下的根莖,難怪以前人都說日子很苦時幸好有地瓜可以吃,而易受颱風影響的蘭嶼傳統食物就是地瓜跟芋頭還有海裡的魚。
7. 水系統的設計提高水的應用彈性:取得土地之後,由於我們為處地勢較低之處,我們花了一整年的時間觀察水到底從哪裡冒出來,致使我們的地一直都如同濕地般難 以種作。經過約三年的時間設計,建置與調整水系統,截至目前為止,雖然仍會進行微調,但水應用的系統,已經能夠發揮功效,在我們這個全雨水應用的樸門農園 當中,能夠收集足夠雨水因應日常洗滌與飲用水,同時也能在降雨太多時讓水順利流過農園至水稻田,最後才流入溪流至海。因此,颱風來的時候,聽到滴滴答答水 流進雨水桶的聲音,就如同聽到零錢掉入存錢筒,有賺到的感覺。但另一方面,我們也開始思考,如果有更大的雨勢,現有的水系統是否能夠因應?若要防災,是否 生態溝渠都得要再擴大容量?運作中的雨水收集系統也讓我們得以在村子其他地方停水之際,生活不受到影響。同樣的,獨立的太陽能光電系統也在村子許多地方停 電之際,讓有自己的電力得以使用。
8. 石灰粉光完成的自然牆在十七級強風下沒有破損,但尚未完成,又剛好一直被雨水打擊的牆面則有外層掉落的狀況,但這些都很容易自己動手修補。由於我們的手工 屋因地形與地質因素需要保持“輕盈”,因此在建築時自然牆面就採用較薄的工法,經過連續整晚被狂風大雨波及的石灰粉光牆面,因為石灰與黏土均是自然會呼吸 的素材,因此仍有局部滲透吸濕的現象,但經過不久就自行乾燥恢復如常。這看似一個自然牆的小缺點,但想想如果是水泥牆,吸濕之後無法呼吸調節,就會在油漆 內累積濕度,漸漸成為有壁癌的隱憂?我們也很好奇過去的老房子所建築的自然牆也多是較薄工法,不知過去的房子是否也會在颱風時出現吸濕的狀況?從西方傳來 的自然土牆則多半較厚,或許能在颱風時降低雨水滲透的問題。近期自然建築在台灣越來越流行,但還很少人真的有使用經驗,因此累積經驗與紀錄分享應該是件重 要的事情。
最 後,防災的設計真的越來越重要。這次的風災,會不會在氣候變遷的進行式下,成為一種常態?許多人認為是可能的,如此,無論是改造或是新的設計都應該更重視 防災與減災。這次的強颱是很好的學習機會,讓我們得知風究竟是如何吹過我們的農園,也提供機會讓我們重新觀察植被如何與風互動,水流模式又是如何?這些資 訊可以引導我們討論如何改善這座樸門農園,讓它能繼續在未來的氣候災害中挺過去,保護居住者與生存在這農園中的動植物。